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2009 第九屆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南海藝廊跟台北教育大學主辦的書香市集,廣邀獨立出版社、書店參加。

一人出版社也共襄盛舉,同時跟果菱派客來、南方家園出版社共享攤位,不只有書香,還有果菱提供音樂演出,歡迎大家來共度美好的下午。

2009 第九屆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11月28-29


書香×創意×街道劇場×藝術社區

台北市中正區龍福里牯嶺街(南海路至寧波西街路段) 


2009年11月28日 10:00-21:00 開幕式:11:00

2009年11月29日 10:00-17:00 閉幕式:16:00


活動內容:

書香市集
舊書探尋.折扣溫書展
重溫牯嶺書街情懷,60組舊書攤暨出版社享書盛會


書香市集
二日書店.獨書概念展
獨立書店、獨立出版社、獨立刊物.概念推廣


創意市集
"書"日用品.創意市集徵選展
創意好手匯聚、台灣設計師週2009優選設計


街道劇場
童話便利店 VS 漢聲中國童話
街道劇場.文學跨領域玩樂工作坊


街道劇場
行動句Ⅰ
上街演戲.說書、唱書、演書、舞書、演奏書


街道劇場
金頭獎Ⅴ
上街投票.觀眾票選《“書”日用品》VS《行動句》


馬路座談
談天說地.妙話書活街
上街座談.以市集發掘城市的超現實文本


藝術社區
小南海好藝遊
藝術社區.南海藝文空間大串連

活動詳情請見南海藝廊網站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此刻的幽靈:《影迷》

2009.11.13《破報》書評
文/吳俞萱

當暮色墮入黑暗,賓克斯接受了他的流亡。他沒有把握從回憶中轉醒,卻仍舊把事物從過去的虛無裡救回來。在三十歲生日前夕,他意識到自己像《馬克白》中班戈的鬼魂一樣再也無法融入世界,他在舊日南方和新興美國勾喚出來的虛實景象間,歷經情感上的擺盪辯證。他發現失落感已如原子塵般瀰漫,人們真正害怕的不是原子彈落下,而是原子彈不落下,即使「我一無所知,而且無事可做,只能淪為慾望的獵物」。他情願被回憶擺佈,成為此刻的幽靈,也不要相信最終沒有盡頭的存在,因為那暗示了鄉愁的無處落定,以及生命將無止盡旋落的空洞。


他不太清楚所有人在宇宙這黑暗的角落、一個微不足道的渣滓上做什麼,於是他把自己疏離為一個局外人。如果「霎時二十年間所有事,三千萬死亡、數不盡的痛苦磨難、流離失所,全都煙消雲散。不可能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發生。」他先於世界拋下他自己,孤挺而絕望地面對所處時代的衰頹和斷裂,他不願盲從,又找不到足以制衡傾斜的力量,他像沙林傑筆下的麥田捕手,站在一個非常陡斜的懸崖邊,抓住每一個向懸崖跑來的孩子。他試圖在精神存亡的時刻,守護那些混沌、純真、輝煌的夢想。


儘管他醒來,深陷日復一日的掌握中,可是,一旦看見了,追尋開始變得可能。真實的「看見」是在支離破碎的現實中,找出可依循的秩序,並恍然明白已逝的、運行中或未發生的事如何構成,帶著反思和抗爭,改變現狀,在頓悟中找到方向感和意義感,追尋歷史和自身的連結,為存在的狀態命名。


他不斷追問,將過去的一切包含在往未來滾動的連續性中。身在何處或他是誰都不重要,他追求那個更高的真理、新的鑰匙、秘密的支點,他知道「每個人都假裝我們在此之前的生活都跟當下一樣真實,而未來也一定同樣真實,但事實上我們的真實都是藉由別人的死才得以存在。」他在黎明微光中向上攀豋,但破曉許久後,頭上的天空仍緊閉著,有如墳墓,望去盡是烏雲。他埋頭在恐怖的火山岩層上努力爬。


在追尋的路上,他微顫地想:有沒有可能──長久以來,他一直暗地裡希望世界末日到來,並相信身邊的許多人,這些倖存者只有在末日之後,才能爬出洞穴,發現他們真正的自我,然後像孩童般快樂地生活在爬滿藤蔓的廢墟間。有沒有可能──一切還不算太遲?


他曲折地讓自己在這世界安身,看著塵埃在陽光中浮沉,現在是傍晚了,他知道時候不早了。華克波西的《影迷》令我想起楚門卡波提的〈聖誕憶往〉和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慾望街車》,傷逝的懷舊之情,被封鎖在幽靈般的人物的眼瞳裡,像暮色逐漸墮入黑暗。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夜晚在街頭,一個讀書人

       
夜晚坐在信義威秀中庭吃著貝果三明治,等待電影開場,不經意轉頭一瞥,隔鄰座位上一男子正專心沉浸在書頁中,心中暗自欣喜吾道不孤,街頭閱讀不只我一人,只希望這風景會越來越常見。好奇他讀的是什麼書,變換著角度想看清書名,卻發現他讀的正是《影迷》,霎時萬籟俱寂,天地彷彿獨我跟他二人,我默默看著他緩緩翻過一頁又一頁,直至闔上書本,各奔另一個影像世界。此遇恐怕難再,特此為紀。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影迷》經典老片影展




整個十月,讓我們重溫好萊塢的黃金年代

放映的每部片皆是影史經典,含括戰爭、西部、愛情、黑色、法庭各類型電影,也是《影迷》人物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影像世界




海邊的卡夫卡(每週二晚上八點開演)

10/6 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IMDB 8.1
        導演:Lewis Milestone

This story is neither an accusation nor a confession, and least of all an adventure, for death is not an adventure to those who stand face to face with it. It will try simply to tell of a generation of men who, even though they may have escaped its shells, were destroyed by the war...

這個故事既非控訴,亦非告解,更不是什麼冒險,因為對那些跟死亡面對面的人而言,死亡絕對不是種冒險。這故事只是單純想描述一整代人,即便有幸躲過了砲彈,卻仍逃不過戰爭的摧殘......

以上是電影開頭的提詞,找到的DVD並沒有將這段翻譯出來,因此代為翻譯如上。戰爭是《影迷》書中縈繞不去的陰影,主角父親死於戰爭,他自己也參與韓戰負傷,《西現無戰事》是他最早接觸的電影,絕非偶然。


10/13 紅河谷 (Red River) IMDB 7.8
          導演:Howard Hawks
          演員:John Wayne、Montgomery Clift

沒有警長和惡棍,這完全是一部屬於牛仔的故事。牛仔們趕著數千頭牛橫越美國,艱困的考驗不在外部環境,而在內心的信念。導演完整呈現了牛仔的風情,也不忘偷渡斷背山情誼,更有數千頭牛跋山涉水的驚人大場面,魄力十足。約翰韋恩那堅毅執著的臉從《驛馬車》、《紅河谷》到《搜索者》,已成為美國西部一種象徵性的圖騰了。

10/20 一夜風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IMDB 8.3
          導演:Frank Capra
          演員:Clark Gable、Claudette Colbert

《一夜風流》是標準的歡喜冤家愛情喜劇,或應該說是替此一類型的未來建立了標準。為愛逃家的千金小姐遇上想搶獨家新聞的窮記者,原本相看兩厭的一對在旅途上漸生情愫,娛樂性完全不輸今日的電影。看似強勢的父親其實心細,瀟灑的男主角其實深情有原則,任性的女主角其實敢愛敢恨,而女性求婚可不是今年才登上螢幕,75年前就有啦。

10/27 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 IMDB 8.5
          導演:Carol Reed
          演員:Joseph Cotten、Orson Welles

片名直譯應為《第三人》,荷利馬丁到維也納探訪好友哈利,卻發現哈利因車禍喪生,意外時身旁有兩位當地友人,目擊者卻透露其實有不知名的第三人在場,讓整件事疑雲重重。背景設在二戰後同盟國瓜分管轄的維也納,在此權利互相拉扯,黑市猖獗,而道德逐漸模糊之地,所有情誼都不免變了調,只留下破敗蒼涼的城市。Graham Greene 的劇本起伏有致,但本片的氣氛營造更是出類拔萃,攝影上巧妙運用光影明暗的對比和獨特視角製造戲劇張力,搭配上或急或徐的西塔琴音貫穿全片,這是一部看過之後絕對有某些鏡頭讓你永難忘懷的電影。


學校咖啡館(每週五晚上九點開演)

10/9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IMDB 8.5
        導演:David Lean
        演員:William Holden、Alec Guinness

這部片幾乎沒有戰爭場面,也沒有所謂的壞人,每個角色各有堅持跟理念,但在戰爭的背景中卻都只顯得荒謬。片末較為中立的軍醫高喊著「瘋狂、瘋狂」,隨後響起大家耳熟能詳的輕快口哨聲,讓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威廉荷頓健美俊帥,風流倜儻,很典型的美國男性楷模,無怪《影迷》中將他形容為某種比現實更具強烈具體的存在。但在本片中,他扮演的卻是千方百計只想求生的反英雄,或者換個角度而言,戰爭中哪有英雄,能活下來的就是英雄。

10/16 無法無天 (The Oxbow Incident) IMDB 8.2
          導演:William A. Wellman
          演員:Henry Fonda、Dana Andrews

《無法無天》,又譯《黃牛慘案》。不同於一般西部片中誰槍快誰就是王法,本片反而在控訴私刑的無道,讓人省思什麼叫法治,什麼叫勇氣。導演沒有把群眾描繪成純粹激情無理性的暴民,有領導,有組織。並將逮人之後到用刑之間的延宕拉長,每一步都看似理性實則荒謬;每一刻似乎都有可能發生轉圜,免去一場悲劇,但有心的人卻只顯得無力。片子雖短,但好似慢步走向無可避免的悲劇,而所有觀眾都要一同承擔。

10/23 朱門巧婦 (Cat On A Hot Tin Roof) IMDB 8.0
          導演:Richard Brooks
          演員:Elizabeth Taylor、Paul Newman

俊美到彷彿雕像的保羅紐曼和伊麗莎白泰勒,兩人光是並列銀幕上就火花四射,而且可不是做花瓶,是貨真價實的演技交鋒,兩人雙雙以此片入圍奧斯卡,演藝生涯由此邁入高峰。本片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的舞台劇,南方大地主生日當天,情況未明的病情讓一家人團聚,卻也殘酷掀開所有虛偽的假面,曝露出彼此之間那扭曲而隱匿的愛。

10/30 梅崗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 IMDB 8.5
          導演:Robert Mulligan
          演員:Gregory Peck、Frank Overton

文學經典名著改編,描述一名黑人被控強暴白人女子,一名白人律師挺身而出,獨立對抗整個社會的偏見。但這並非一個充滿激情控訴的灑狗血故事,上述的故事主軸反而被化作背景,我們透過律師孩子童稚的雙眼,逐步領略美國南方純樸的文化風情,以及在暗中隱隱流動的焦慮與仇恨。這不只是一個倡言正義的故事,也是美國南方文化的側寫。《影迷》一書同樣以六零年代南方文化為背景,《梅崗城故事》可說是最好的參照。

電影欣賞一律低消入場

另11/1週日下午兩點於學校咖啡館舉行小說《影迷》之讀書會
免費入場,歡迎踴躍參加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流著藍色血液的頹廢人

2009.9.6《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
文/房慧真(作家)

 單看書名《影迷》,會以為它是一本專為影痴而寫的電影書,打開後發覺其實不然,所有曾零星提到的電影片名、好萊塢明星、荒涼郊區的老舊戲院,都像是串場的配角,旋即淡出,隱沒於模糊的背景中。主角是作者化身的敘述者「我」,背景在美國南方的紐奧良,浸染在如藍調爵士般慵懶沉鬱的氛圍裏,我正百無聊賴,而你正美麗。

 文學作品中,每隔十年必然產出留著藍色血液的敗家子、頹廢人:《麥田捕手》裏的荷頓、尼克.宏比小說中的高等遊民,或者是寫《大亨小傳》的費茲傑羅自身,還有《日安,憂鬱》永遠的小魔鬼莎岡。每個世代都有這樣迷人卻也迷惘的灰色靈魂,出身良好、年輕貌美而富有,卻深為「存在」所苦,如《影迷》一開頭所引的齊克果「絕望的特質正是,絲毫不覺正陷於絕望之中。」鐘形瓶裏彷彿有一種惰性氣體,使人透不過氣,卻絲毫不想逃開。

 逃不開永劫回歸的日復一日,「安於平凡沒什麼不好,不辛苦追尋什麼無上的幸福,而是接受飲酒、親吻、一輛不壞的小車、一雙溫暖豐腴的大腿,這種悲哀的小幸福。」書中時時可見這樣聰明、俏皮,骨子裡卻悲觀至極的語句。作為一個「Moviegoer」,電影無疑是現實的替代,更重要的是一種「歸屬認證」,活在此時,此刻,此地,遠遠不夠,唯有透過鏡頭的取樣與框限,折射、再現出模仿真實的擬像,事物始獲得意義。《影迷》寫於60年代,提早預言了未來的鏡像世界。

報紙PDF檔及本書摘錄可見開卷部落格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影迷 The Moviegoer


196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藍燈書屋《當代文庫》
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時代雜誌》
1923~2005年百大英文小說

「每個人都有所追尋
只要他沒有深陷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

我們都對人生有所追求,但不確定要追求什麼,我們感到迷惘、困惑,我們閱讀、看電影,我們都是無可自拔的影迷。


關於本書

賓克斯波林,紐奧良的證券經紀人,對他來說生活就是不斷看電影及追逐女孩子。身為一個影迷,不論好壞,他什麼片都看,電影就是他的現實,是更為真實的存在。三十歲生日前夕,紐奧良著名的嘉年華會也即將來臨,他再度站上了人生抉擇的路口,渴望擺脫日復一日的絕望,再次度展開追尋。而同時,姑媽對他的期望與日俱增,表妹凱特的精神漸趨不穩,過去參戰的陰影又徘迴不去,短短數日間他被迫重新審視自己跟家人、愛人、以及這現實世界的關係。

故事中的人們面對不斷變遷的世界,難以融入卻又不得不各自在現實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方式。作者自己形容本書是:「一名出身南方古老家庭,擁有良好教養與地位的年輕人,在科學藝術上都有才華,愛好女孩、跑車和各種文化事物,但卻依然感覺自外於兩個世界——──舊日南方和新興美國。」

關於作者

華克波西﹝Walker Percy 1916~1990﹞

出生於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市,1941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師資格。實習時不慎感染肺結核,被迫到療養院休養。休養期間大量閱讀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和俄國小說家杜思妥也夫斯基的著作,發現與其研究肉體上的病徵,自己更愛研究人類精神上的病理,於是投身文學。《影迷》是他的第一本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出版隔年即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多年來被譽為美國存在主義與南方文學的經典,獲選藍燈書屋《當代文庫》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及《時代雜誌》1923~2005年百大英文小說。其餘著作尚有《The Last Gentleman》、《Love in the Ruins》、《Lancelot》、《The Second Coming》、《The Thanatos Syndrome》。


本書2009/08上市,各大書店均售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在一座城市中,閱讀,一座城市

周夢蝶曾在明星咖啡館擺過書攤,那已是我出生前的事,攤子在我識字前就收了,後來耳聞此事,如同一則傳奇。想像詩人坐在街頭,眼前熙來人往,而他獨自靜靜的閱讀、沉思,時間在週遭悠悠流動,那光景本身就是一首詩。

詩人就這樣在街頭坐了二十年。二十年,這在現今彷彿是橫跨了一個世紀般漫長。二十年前,台北還有眷村,捷運才剛動工;二十年後,誰又能想像這城市會是如何天翻地覆的面貌。就連時間的本質似乎都改變了,詩人獨坐街頭的民國五六十年代,那時的一天和現在的一天,那時的一小時和現在的一小時,是同樣的向度嗎?無從得知,畢竟時間只能不斷向前推進,難以回頭,只知道變遷的速度肯定是更快了。街頭眨眼之間就冒出了一棟新樓,轉個身已忘了原址是何用途;來來往往的人群比過去更多,但走得更匆促,能駐足停留的人更少了。

如果城市是一本書,人群即是文字,那我們這個城市可以說從簡潔精鍊的詩,發展成繁複龐雜的小說了。人人都有故事,天天都在變化。過去詩人在街頭讀詩,想來讀的不只是文字的詩,而是整個城市的詩。現在我有意東施效顰,坐在街頭讀讀小說,讀讀這個城市的故事。只是不知道這小說能延續多久,變化的速度只怕會越來越快,小說也將掌握不了。不過至少現在抬頭還看得見天空,天空自有其固定規律,不隨人事流轉,讓人還相信有些事不會改變,能吸引詩人在街頭獨坐的某些美景,我一定也能看到。

可惜現在是無法依此維生了,富麗堂皇的書店多了,書籍琳瑯滿目,折扣花樣也層出不窮,街頭擺攤怎麼看都不符合經濟效益,不過有意思的事多半都沒經濟效益。這是我個人的閱讀,所以不如主動一點,每週六將隨機在城市中找一個有遮蔭的角落,讀書、讀人、讀城市,大家有緣就在擾攘的台北街頭相會吧。如果有幸能吸引一些人放緩腳步,感受一下時間的流動,這個城市或許將別有一番風貌。想像一下,在這生氣勃勃的城市中,林蔭處處,不時可見有人自外於喧囂,在蔭影下捧書靜讀,城市將因而重新展現某種詩意。這也許是癡心妄想,也許不是。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偏執是為了追尋那無止盡的完美

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因為對書、對文學情深,所以有了莫名的偏執,無所謂好壞,只是一種自我堅持。世上深情的人不是沒有,只是多被埋沒在現實俗務中,我何其幸運能有機會偏執,不是炫耀或取寵,而是希望能以此挑起人們各自心中曾有過的某種深情。

選書上,偏好文學、推理、和科幻小說。有人曾界定「小說」是人類可能性的一種展現,透過故事,我們在有限的人生中,探索各種可能性的極限。關於存在的可能、人性的可能、想像力的極限,這都是我希望能在一本書之中挖掘的,也是這些小說中常存的旋律。我會持續在這些類型小說中挖掘被人遺漏的珍品,不過見識有限,所以也歡迎各位讀者推薦私心喜愛的好書,我會盡力找來參閱,只是若要投注心力翻譯出版,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讓我動情才行。至於小說以外的範圍,術業有專攻,目前不敢妄言,尚待其他領域學有專精之人投入。

翻譯上,堅持原文第一手翻譯,而本人目前只略通英文,故只能翻譯英文寫作的文本,將來也希望能多習得其他語言,能力所及,拓展更為廣闊的視野。也敬邀通曉各種語言的能人共襄盛舉,畢竟文字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編輯上,堅持繁體直排,這是中文特有之美。不請人推薦或寫導讀,一本書的意義該由人各自體會思索,沒有什麼意涵是非懂不可的,誤讀才是閱讀,不相干的文字只是限制與誤導。本人對書的心得感想,一律放在網路上,讀者閱畢,若心有所感,歡迎上網互相激盪交流。加書腰已是為免於在書海中被埋沒,一種不得不的妥協,讀者們買下書後就扔了吧。

最後,雖大言不慚,但仍自知各方面能力不足之處所在多有,缺失不勝枚舉,不過一本完美的書不可能存在,只能以無止盡的努力,向完美一點一點邁進。因此除了分享偏執,也希望在讀者的批評鞭策下,讓本人在每本書的翻譯編輯上能有進步與成長,如此共同努力之下,一個人的任何成就也絕對不獨屬一人了。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一與人

一本書的誕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古代也許可以自己造紙、製筆、謄寫、裝訂,但在今日這似乎難以想像。不過明日呢?其實手工書一直都存在,只是在講求量產的現今,它們的存在太過渺小。但是未來呢?眼前是一個數位化、電子化的未來,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世界中,人人手上抱著的都將是某種形式之電子書,所有文字都將化作零與一的組合。而紙本書將會就此煙消雲散嗎?倒也不見得。這也許是一個新的契機,書將因此擺脫量產的宿命,拋開價格的枷鎖,邁入手工藝品的殿堂,成為一種千錘百鍊而成的珍品,返回千百年前最質樸的形式,單單一人與紙張之間的對話。

不過那個時代尚未來臨,而我們正立足在一個分水嶺,書籍大量銷售的高峰時代顯然即將過去,書種繁多銷售量卻下滑,而網路正蠶食鯨吞每個人的閱讀時間。出版事業不是越見龐大的集團化,以強力的行銷奪取每位讀者目光;就是極端微形化,成為個人特色的展現。還有什麼事業能比製作一本書更容易獨立完成,更能展現一個人的特色?又有什麼事是比閱讀一本書更為私人呢?終究只有書本能夠悄悄地在一與人之間連起那條無形的絲線。

走進書店,除了詹宏志的謀殺專門店,你認識幾個編輯,知道他們為何選擇這本書,對這書有何感覺?除了村上春樹的代言人賴明珠,你認識幾個翻譯,知道他們有何偏好,有何風格,有何缺陷?沒錯,若是華文創作當然就是要呈現作者的意志,除了作者,任何其他的干擾是越少越好。但放眼目前台灣出版市場,翻譯書佔了大宗,而每本書的出版,其中都經過了層層選擇和轉譯,但這些選擇轉譯全都失落在某些固定機制中。最後除了各不相干的名人,將他們的名諱排列在書上做為推薦符號之外,我們又能找到什麼所謂的特色,或所謂的個性?

因此本社要做的即是在某種程度上回歸書冊一與人的本質,除去書本商品的氣息,盡力在每個環節上展現個人的喜好、偏執、個性,讓每一位拿起書的讀者,都能在不知不覺間,與另一頭的個人建立起那若有似無的連結。這是讀者、編者、譯者、存在或已然不存在的作者之間,一種無聲的私語。

本社也長期招募對出版有特殊想法,對特定領域有所偏好,並能長期投入,獨立作業,展現個人風格的有志之士一同加入,互不干涉,不用講什麼團結合作,只望互相協助,資源共享,在某種默契之下,讓出版市場更加多采多姿。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Stand Alone Complex

在日本動畫《攻殼機動隊》的世界中,網路高度發達讓資訊得以無時差、無邊界的流通,因此也產生了所謂Stand Alone Complex的概念。此一概念簡單解釋即是對獨立思考能力的質疑,當資訊如此快速大量的流通時,獨立思考真的存在嗎?亦或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是被資訊所操縱的傀儡?自認單獨一人在網路前思考,但其實我們都是被某種潮流不由自主推送著?於是就有了劇中所產生的現象:獨立個體不約而同做出了相似的行為,形成一種集體的盲動。

這個概念放到現今出版界來看一樣適用。當讀者走進書店選書,真的是憑直覺喜好拿起一本書,還是在眼花撩亂的書海中,不知不覺受某些共同因素左右,做出了相似的選擇?而出版社在沙中掏金時,獨特的審美標準是否還存在,或是只剩下那唯一的標準:市場價值?

動畫中面對此一問題的執法組織「公安九課」,他們回應的方式不再是像傳統組織強調團結合作的重要,而是選擇更相信個人獨立判斷的結果,如同其課長所言:「九課不存在團隊合作,充其量不過是在『個人表現』的結果中,產生的『團隊默契』罷了。」

不過如此一來,問題同樣存在,我們高唱要獨立思考,但同時不斷接受著各種訊息。操縱既然如此無形,我們要如何確定任何思緒真的是出於獨立不受左右的思考呢?或許一切創新都只是模仿,一切行為皆只是盲從。Stand Alone 不只是Complex,更成了一種永恆的焦慮 (Anxiety)。

但也許希望就存在於這種焦慮中,我們不斷質疑自己思考的獨立性,不斷尋找不同於人云亦云的資訊,不斷追尋那一點與眾不同的可能性。於是我們費心翻找出一本默默無聞的書,切斷所有聯繫,躲到一個無人的角落,靜靜一個人閱讀,慢慢一個人思考。因為這一點努力,一人開始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