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我們的最後進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我們的最後進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明天會更好

 《我們的最後進化》後記

我們「傘下的人」,有幸來到台灣。

從事藝術的家父早年駐台工作,回港後,他亦多留意台灣新聞、文化、音樂,我耳濡目染。

 〈明天會更好〉是小時候常聽到的歌曲,雖當時不諳國語,但聽著不同歌手以不同的腔調唱出,委實有趣,且看其歌名也能顧名思義。後來長大了,知道歌詞:「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父親補充,這首歌,是台灣國民黨政府1985年慶祝「光復」四十周年時首播。如按《詩經》分類,屬於被當權者使用的「頌」。

香港,在2019年,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年輕人為了他們的理想,在催淚煙中胼手胝足,甚至在黑森森的槍管下也是勇往直前。後來,在肺炎疫情下,香港實施「限聚令」,連同食肆、娛樂,甚至公眾集會都不被允許了。從前在北京眼中的「示威之都」,也因「限聚令」不再。 有政黨說,如同戒嚴。

也是2019年底,滾石唱片釋出了羅大佑〈明天會更好〉的原詞:

「嘶啞著你的咽喉/發出一陣怒吼/讓我們撕碎這舊世界」

後來有人翻查史料,原來歌詞更改,實因台灣當年尚未解嚴,原詞被認為過於灰暗,後來由所謂音樂、文化界人士加以所謂的潤飾,就有了傳唱三十四年的版本。

足足三十四年。莫說仍然封閉的中國大陸,原來,即便連一衣帶水的香港的我們也誤解了這首歌。

原來是「風」,出自民間,也有「諷」的成份。

而當原版歌詞解封後,中、港、台三地華語地區亦有反響,有人重唱原版歌曲,並配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關台灣戒嚴時期的片段,讓原版歌曲再一次活過來。

翻案的爆炸力,不比原作少。 縱使,我們聽了三十四年的和諧之音。

本書寫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前,編訂於生效後,內容是否要改動、增刪,曾困擾我們。

然而,與其煞費思量研究最終由中央擁釋法權的條文,我們最後決定原文刊出,不作增刪。

原因有三:

一、我們只是紀錄者,從未參與或介入任何行動、組織、亦從未策劃任何計劃;

二、我們一介書生,欠缺煽動、干擾、攻擊機構,甚或顛覆政權的能力或意圖;

三、本書避秦,到台灣出版,整個過程我們沒收取台灣或外國機構一分一毫資助。

也是〈明天會更好〉的經歷讓我們知道,若時不予我,有時可以做的,就是養浩然之氣,主旋律儘管就由他們吹奏。

然而,當文字一日不滅,紀錄者一息尚存,真相總會有曝光的一天,哪怕是三十四年。

紀錄,只有字與紙,黑與白。

不存在上大人可乘虛詮釋的空間。

李由之

2020年7月6日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自由副刊.愛讀書】 《我們的最後進化》

2021.01.05《自由時報》
文/木林森


自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與雨傘運動後,《港區國安法》的鍘刀重重一落,便嚴重改變香港的政治結構、公民權利和法律體系。繼《被時代選中的我們》記錄香港人民爭取民主未果,由香港傳媒記者、編輯與文字工作者組成的「傘下的人」,再出版《我們的最後進化》,儼然一本港人被奪取自由後的日誌。作者群貼近香港情勢現場,採訪多位參與運動的港人們,如空服員、攝影記者、中槍老師、參與救援的醫生、立法會議員等,述說個人的故事與觀察。香港民主運動的象徵由黃色雨傘到眼罩頭盔與防毒面具的形象,書名雖喻為人民的「進化」,其實反映香港「瀕危」的過程。而香港民主之路的頂空密雲持續聚攏,黑雨降下,險惡處更險惡,此書記錄下勇者們行過征途,「若時不予我,有時可以做的,就是養浩然之氣。」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這香港已經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旅遊:《我們的最後進化》工作記事


文/圖 林峰毅(《我們的最後進化》設計)


這世界只有一種鄉愁/是你不在身邊的時候/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旅遊

──〈美麗新香港〉My Little Airport

〈美麗新香港〉有著樂團My Little Airport常見的音樂特質,曲調乍聽之下甜美無傷,歌詞卻有著或憤怒或無奈的諷刺味道。前面大段歌詞還讓人感覺到失戀的愁苦,猛地冒出最後一句,故鄉成為時不我予的異鄉,現實中無路可走的感受忽然又在音樂裡流轉了起來。

這樣的調調有點像是抗爭運動前普遍的港人心聲,看似如常度日,內裡卻有著對於現實的不滿與憤怒。

這些不滿與憤怒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終於點燃引信,相隔五年之後,又在反送中運動裡全面爆發。2019年的夏天,香港成為爭取自由的抗爭最前線,烽火連天。

接到《我們的最後進化》一書的設計工作,已經是2020年六月的事了,反送中運動持續進行了一年,因為疫情影響,也因為國安法推行之後,警察對於示威者採取更劇烈的抓捕手段,街頭上的抗爭漸漸稀微。

香港人的持續抗爭沒有為他們帶來自由的重光,反倒是迎來中共統治下港府更高壓的控制手段,限聚令成為檢控的理由,語言文字都能夠入罪。「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成為不能說的禁語,警察淪為讓人聞之色變的威權工具,稍有風吹草動就有入獄的風險。

這是專制政府的作為,此刻的香港正面臨白色恐怖,沒有選舉、集會,以及言論的自由。

《我們的最後進化》一書,正是在這樣艱難的狀況下輾轉來到台灣出版。

二十四個受訪者,二十四段故事,串起一條抗爭的時間線,記錄了運動裡的大小事件。書中羅列的事件我都知道,卻讀到許多從未知曉的細節比如831當日太子站有輛地鐵列車,儘管警方在門外喝令開門,駕駛卻考量乘客安全堅持不開,最後全車平安離開太子站。又比如中大保衛戰的時候,前往支援的醫生為了不讓受傷學生遭受警方的清算,透過某種不公開的方式避過掛號程序,成功讓傷者隱密地接受治療。

一邊讀到這些故事,去年的回憶又再度回到腦海中。雖然不是街坊,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幾天,有過這樣的香港故事。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我們的最後進化



 「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米蘭.昆德拉

紀錄一年來每一個銘刻於心的日子

傾聽煙硝間每一位親歷現場的手足

拒絕遺忘,永不屈服,這就是我們的最後進化

「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卡謬

內容簡介

「我們」是誰?

2019年中百萬人上街開始,波瀾壯闊的抗爭運動在香港各角落揭開序幕。整整一年之間,一個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中,一個個無所畏懼、奮勇出頭的小人物,在全世界的注目下完成了最後的進化。沒有大台組織,沒有領導人,這是各個階層位置的香港人主動上前,憑智慧與勇氣,以血淚與吶喊,所親手寫下屬於我們的共同故事。

我們是為同一信念去記錄香港人和事、前後數十名不同的傳媒工作者,是200萬+1上街的香港市民,是740萬的香港人,是古往今來、在各個角落為民主自由奮鬥不懈的每一位勇者。

從2014年《被時代選中的我們》描繪雨傘運動眾生相開始,「傘下的人」一年一書,記錄下香港的轉變,為香港歷史留下材料,同時也見證東方之珠逐日的黯淡沉淪。2020年《我們的 最後進化》就是香港人被奪去自由的日誌,也可能是「傘下的人」送給香港的最後禮物。

就算終點尚未可見,也要堅持訴說我們的故事,記下我們曾經行過的路,記住我們是誰。

作者簡介

傘下的人

為香港多位傳媒工作者的集合體,從2014年雨傘運動開始,主動無償採訪報導社會運動人事物,每年集結一書,為香港政治與社會意識的變遷做見證。著有《被時代選中的我們》、《亞視永恆》、《有冇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有些醜陋的香港人》、《誰賣走了我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