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3《破報》書評
文/吳俞萱
當暮色墮入黑暗,賓克斯接受了他的流亡。他沒有把握從回憶中轉醒,卻仍舊把事物從過去的虛無裡救回來。在三十歲生日前夕,他意識到自己像《馬克白》中班戈的鬼魂一樣再也無法融入世界,他在舊日南方和新興美國勾喚出來的虛實景象間,歷經情感上的擺盪辯證。他發現失落感已如原子塵般瀰漫,人們真正害怕的不是原子彈落下,而是原子彈不落下,即使「我一無所知,而且無事可做,只能淪為慾望的獵物」。他情願被回憶擺佈,成為此刻的幽靈,也不要相信最終沒有盡頭的存在,因為那暗示了鄉愁的無處落定,以及生命將無止盡旋落的空洞。
他不太清楚所有人在宇宙這黑暗的角落、一個微不足道的渣滓上做什麼,於是他把自己疏離為一個局外人。如果「霎時二十年間所有事,三千萬死亡、數不盡的痛苦磨難、流離失所,全都煙消雲散。不可能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發生。」他先於世界拋下他自己,孤挺而絕望地面對所處時代的衰頹和斷裂,他不願盲從,又找不到足以制衡傾斜的力量,他像沙林傑筆下的麥田捕手,站在一個非常陡斜的懸崖邊,抓住每一個向懸崖跑來的孩子。他試圖在精神存亡的時刻,守護那些混沌、純真、輝煌的夢想。
儘管他醒來,深陷日復一日的掌握中,可是,一旦看見了,追尋開始變得可能。真實的「看見」是在支離破碎的現實中,找出可依循的秩序,並恍然明白已逝的、運行中或未發生的事如何構成,帶著反思和抗爭,改變現狀,在頓悟中找到方向感和意義感,追尋歷史和自身的連結,為存在的狀態命名。
他不斷追問,將過去的一切包含在往未來滾動的連續性中。身在何處或他是誰都不重要,他追求那個更高的真理、新的鑰匙、秘密的支點,他知道「每個人都假裝我們在此之前的生活都跟當下一樣真實,而未來也一定同樣真實,但事實上我們的真實都是藉由別人的死才得以存在。」他在黎明微光中向上攀豋,但破曉許久後,頭上的天空仍緊閉著,有如墳墓,望去盡是烏雲。他埋頭在恐怖的火山岩層上努力爬。
在追尋的路上,他微顫地想:有沒有可能──長久以來,他一直暗地裡希望世界末日到來,並相信身邊的許多人,這些倖存者只有在末日之後,才能爬出洞穴,發現他們真正的自我,然後像孩童般快樂地生活在爬滿藤蔓的廢墟間。有沒有可能──一切還不算太遲?
他曲折地讓自己在這世界安身,看著塵埃在陽光中浮沉,現在是傍晚了,他知道時候不早了。華克波西的《影迷》令我想起楚門卡波提的〈聖誕憶往〉和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慾望街車》,傷逝的懷舊之情,被封鎖在幽靈般的人物的眼瞳裡,像暮色逐漸墮入黑暗。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影迷》經典老片影展
整個十月,讓我們重溫好萊塢的黃金年代
放映的每部片皆是影史經典,含括戰爭、西部、愛情、黑色、法庭各類型電影,也是《影迷》人物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影像世界
海邊的卡夫卡(每週二晚上八點開演)
10/6 西線無戰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IMDB 8.1
導演:Lewis Milestone
This story is neither an accusation nor a confession, and least of all an adventure, for death is not an adventure to those who stand face to face with it. It will try simply to tell of a generation of men who, even though they may have escaped its shells, were destroyed by the war...
這個故事既非控訴,亦非告解,更不是什麼冒險,因為對那些跟死亡面對面的人而言,死亡絕對不是種冒險。這故事只是單純想描述一整代人,即便有幸躲過了砲彈,卻仍逃不過戰爭的摧殘......
以上是電影開頭的提詞,找到的DVD並沒有將這段翻譯出來,因此代為翻譯如上。戰爭是《影迷》書中縈繞不去的陰影,主角父親死於戰爭,他自己也參與韓戰負傷,《西現無戰事》是他最早接觸的電影,絕非偶然。
10/13 紅河谷 (Red River) IMDB 7.8
導演:Howard Hawks
演員:John Wayne、Montgomery Clift
沒有警長和惡棍,這完全是一部屬於牛仔的故事。牛仔們趕著數千頭牛橫越美國,艱困的考驗不在外部環境,而在內心的信念。導演完整呈現了牛仔的風情,也不忘偷渡斷背山情誼,更有數千頭牛跋山涉水的驚人大場面,魄力十足。約翰韋恩那堅毅執著的臉從《驛馬車》、《紅河谷》到《搜索者》,已成為美國西部一種象徵性的圖騰了。
10/20 一夜風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IMDB 8.3
導演:Frank Capra
演員:Clark Gable、Claudette Colbert
《一夜風流》是標準的歡喜冤家愛情喜劇,或應該說是替此一類型的未來建立了標準。為愛逃家的千金小姐遇上想搶獨家新聞的窮記者,原本相看兩厭的一對在旅途上漸生情愫,娛樂性完全不輸今日的電影。看似強勢的父親其實心細,瀟灑的男主角其實深情有原則,任性的女主角其實敢愛敢恨,而女性求婚可不是今年才登上螢幕,75年前就有啦。
10/27 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 IMDB 8.5
導演:Carol Reed
演員:Joseph Cotten、Orson Welles
片名直譯應為《第三人》,荷利馬丁到維也納探訪好友哈利,卻發現哈利因車禍喪生,意外時身旁有兩位當地友人,目擊者卻透露其實有不知名的第三人在場,讓整件事疑雲重重。背景設在二戰後同盟國瓜分管轄的維也納,在此權利互相拉扯,黑市猖獗,而道德逐漸模糊之地,所有情誼都不免變了調,只留下破敗蒼涼的城市。Graham Greene 的劇本起伏有致,但本片的氣氛營造更是出類拔萃,攝影上巧妙運用光影明暗的對比和獨特視角製造戲劇張力,搭配上或急或徐的西塔琴音貫穿全片,這是一部看過之後絕對有某些鏡頭讓你永難忘懷的電影。
學校咖啡館(每週五晚上九點開演)
10/9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IMDB 8.5
導演:David Lean
演員:William Holden、Alec Guinness
這部片幾乎沒有戰爭場面,也沒有所謂的壞人,每個角色各有堅持跟理念,但在戰爭的背景中卻都只顯得荒謬。片末較為中立的軍醫高喊著「瘋狂、瘋狂」,隨後響起大家耳熟能詳的輕快口哨聲,讓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威廉荷頓健美俊帥,風流倜儻,很典型的美國男性楷模,無怪《影迷》中將他形容為某種比現實更具強烈具體的存在。但在本片中,他扮演的卻是千方百計只想求生的反英雄,或者換個角度而言,戰爭中哪有英雄,能活下來的就是英雄。
10/16 無法無天 (The Oxbow Incident) IMDB 8.2
導演:William A. Wellman
演員:Henry Fonda、Dana Andrews
《無法無天》,又譯《黃牛慘案》。不同於一般西部片中誰槍快誰就是王法,本片反而在控訴私刑的無道,讓人省思什麼叫法治,什麼叫勇氣。導演沒有把群眾描繪成純粹激情無理性的暴民,有領導,有組織。並將逮人之後到用刑之間的延宕拉長,每一步都看似理性實則荒謬;每一刻似乎都有可能發生轉圜,免去一場悲劇,但有心的人卻只顯得無力。片子雖短,但好似慢步走向無可避免的悲劇,而所有觀眾都要一同承擔。
10/23 朱門巧婦 (Cat On A Hot Tin Roof) IMDB 8.0
導演:Richard Brooks
演員:Elizabeth Taylor、Paul Newman
俊美到彷彿雕像的保羅紐曼和伊麗莎白泰勒,兩人光是並列銀幕上就火花四射,而且可不是做花瓶,是貨真價實的演技交鋒,兩人雙雙以此片入圍奧斯卡,演藝生涯由此邁入高峰。本片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的舞台劇,南方大地主生日當天,情況未明的病情讓一家人團聚,卻也殘酷掀開所有虛偽的假面,曝露出彼此之間那扭曲而隱匿的愛。
10/30 梅崗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 IMDB 8.5
導演:Robert Mulligan
演員:Gregory Peck、Frank Overton
文學經典名著改編,描述一名黑人被控強暴白人女子,一名白人律師挺身而出,獨立對抗整個社會的偏見。但這並非一個充滿激情控訴的灑狗血故事,上述的故事主軸反而被化作背景,我們透過律師孩子童稚的雙眼,逐步領略美國南方純樸的文化風情,以及在暗中隱隱流動的焦慮與仇恨。這不只是一個倡言正義的故事,也是美國南方文化的側寫。《影迷》一書同樣以六零年代南方文化為背景,《梅崗城故事》可說是最好的參照。
電影欣賞一律低消入場
另11/1週日下午兩點於學校咖啡館舉行小說《影迷》之讀書會
免費入場,歡迎踴躍參加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流著藍色血液的頹廢人
2009.9.6《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
文/房慧真(作家)
單看書名《影迷》,會以為它是一本專為影痴而寫的電影書,打開後發覺其實不然,所有曾零星提到的電影片名、好萊塢明星、荒涼郊區的老舊戲院,都像是串場的配角,旋即淡出,隱沒於模糊的背景中。主角是作者化身的敘述者「我」,背景在美國南方的紐奧良,浸染在如藍調爵士般慵懶沉鬱的氛圍裏,我正百無聊賴,而你正美麗。
文學作品中,每隔十年必然產出留著藍色血液的敗家子、頹廢人:《麥田捕手》裏的荷頓、尼克.宏比小說中的高等遊民,或者是寫《大亨小傳》的費茲傑羅自身,還有《日安,憂鬱》永遠的小魔鬼莎岡。每個世代都有這樣迷人卻也迷惘的灰色靈魂,出身良好、年輕貌美而富有,卻深為「存在」所苦,如《影迷》一開頭所引的齊克果「絕望的特質正是,絲毫不覺正陷於絕望之中。」鐘形瓶裏彷彿有一種惰性氣體,使人透不過氣,卻絲毫不想逃開。
逃不開永劫回歸的日復一日,「安於平凡沒什麼不好,不辛苦追尋什麼無上的幸福,而是接受飲酒、親吻、一輛不壞的小車、一雙溫暖豐腴的大腿,這種悲哀的小幸福。」書中時時可見這樣聰明、俏皮,骨子裡卻悲觀至極的語句。作為一個「Moviegoer」,電影無疑是現實的替代,更重要的是一種「歸屬認證」,活在此時,此刻,此地,遠遠不夠,唯有透過鏡頭的取樣與框限,折射、再現出模仿真實的擬像,事物始獲得意義。《影迷》寫於60年代,提早預言了未來的鏡像世界。
報紙PDF檔及本書摘錄可見開卷部落格
文/房慧真(作家)
單看書名《影迷》,會以為它是一本專為影痴而寫的電影書,打開後發覺其實不然,所有曾零星提到的電影片名、好萊塢明星、荒涼郊區的老舊戲院,都像是串場的配角,旋即淡出,隱沒於模糊的背景中。主角是作者化身的敘述者「我」,背景在美國南方的紐奧良,浸染在如藍調爵士般慵懶沉鬱的氛圍裏,我正百無聊賴,而你正美麗。
文學作品中,每隔十年必然產出留著藍色血液的敗家子、頹廢人:《麥田捕手》裏的荷頓、尼克.宏比小說中的高等遊民,或者是寫《大亨小傳》的費茲傑羅自身,還有《日安,憂鬱》永遠的小魔鬼莎岡。每個世代都有這樣迷人卻也迷惘的灰色靈魂,出身良好、年輕貌美而富有,卻深為「存在」所苦,如《影迷》一開頭所引的齊克果「絕望的特質正是,絲毫不覺正陷於絕望之中。」鐘形瓶裏彷彿有一種惰性氣體,使人透不過氣,卻絲毫不想逃開。
逃不開永劫回歸的日復一日,「安於平凡沒什麼不好,不辛苦追尋什麼無上的幸福,而是接受飲酒、親吻、一輛不壞的小車、一雙溫暖豐腴的大腿,這種悲哀的小幸福。」書中時時可見這樣聰明、俏皮,骨子裡卻悲觀至極的語句。作為一個「Moviegoer」,電影無疑是現實的替代,更重要的是一種「歸屬認證」,活在此時,此刻,此地,遠遠不夠,唯有透過鏡頭的取樣與框限,折射、再現出模仿真實的擬像,事物始獲得意義。《影迷》寫於60年代,提早預言了未來的鏡像世界。
報紙PDF檔及本書摘錄可見開卷部落格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影迷 The Moviegoer

196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藍燈書屋《當代文庫》
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時代雜誌》
1923~2005年百大英文小說
「每個人都有所追尋
只要他沒有深陷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
我們都對人生有所追求,但不確定要追求什麼,我們感到迷惘、困惑,我們閱讀、看電影,我們都是無可自拔的影迷。
關於本書
賓克斯波林,紐奧良的證券經紀人,對他來說生活就是不斷看電影及追逐女孩子。身為一個影迷,不論好壞,他什麼片都看,電影就是他的現實,是更為真實的存在。三十歲生日前夕,紐奧良著名的嘉年華會也即將來臨,他再度站上了人生抉擇的路口,渴望擺脫日復一日的絕望,再次度展開追尋。而同時,姑媽對他的期望與日俱增,表妹凱特的精神漸趨不穩,過去參戰的陰影又徘迴不去,短短數日間他被迫重新審視自己跟家人、愛人、以及這現實世界的關係。
故事中的人們面對不斷變遷的世界,難以融入卻又不得不各自在現實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方式。作者自己形容本書是:「一名出身南方古老家庭,擁有良好教養與地位的年輕人,在科學藝術上都有才華,愛好女孩、跑車和各種文化事物,但卻依然感覺自外於兩個世界——──舊日南方和新興美國。」
關於作者
華克波西﹝Walker Percy 1916~1990﹞
出生於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市,1941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師資格。實習時不慎感染肺結核,被迫到療養院休養。休養期間大量閱讀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和俄國小說家杜思妥也夫斯基的著作,發現與其研究肉體上的病徵,自己更愛研究人類精神上的病理,於是投身文學。《影迷》是他的第一本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出版隔年即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多年來被譽為美國存在主義與南方文學的經典,獲選藍燈書屋《當代文庫》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及《時代雜誌》1923~2005年百大英文小說。其餘著作尚有《The Last Gentleman》、《Love in the Ruins》、《Lancelot》、《The Second Coming》、《The Thanatos Syndrome》。
本書2009/08上市,各大書店均售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