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風格練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風格練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自由副刊.愛讀書】 《風格練習》

2022.10.03《自由時報》

文/141

《風格練習》是對故事的反叛。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1903-1976)抓取一則乏味隨機的生活瑣事做為骨幹,變化九十九種表達,讓人想起,貝多芬曾將音樂出版商的一首平庸舞曲,點石成金,寫出堪稱鋼琴音樂巔峰的《迪亞貝利變奏曲》。若風格與故事在文學作品裡,始終保持某種聯合又較勁的關係,刻意選擇「不是對手」的組合,注定讓均勻平衡的競賽頓時化為鬧劇。若比賽勝負率先揭曉,時間繼續走下去,觀眾的眼睛(與閱讀的期待)該擺到哪裡?《風格練習》是文采與創意如何優雅、笨拙,如何輕而易舉、大費周章,「解決」題材的全紀錄。但,越過某個界線後,局面逆轉了。當故事被風格一次次痛宰,卻一次次起死回生,重振旗鼓――我們突然備受感動,對這相貌普通的臉產生親切感,期望他老實地做出不出預期的動作,甚至,反過來對那花拳繡腿、自鳴得意的冠軍怒目相視呢!《風格練習》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多種語言的譯本,更在戲劇、插畫、漫畫、音樂、廣告與寫作教學的領域,持續擴大它的影響力。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風格練習2.0 Exercices de style (2022新版)

一段情節的九十九種變體,書寫風格的無盡練習

一本顛覆文學概念、窮盡作者創意
挑戰譯者極限、召喚讀者參與的奇書

雷蒙‧格諾輕鬆有趣的經典之作
周丹穎難以想像的翻譯工程
小子生氣蓬勃的設計編排

見證文學本是一場多人同樂的遊戲
就等你拿起書一同加入

 文體模仿、迷因產生,數位時代目不暇給的創意挪借、複製、改編、插寫、改寫,在網路誕生之前,光以油墨印刷的紙張玩得起來嗎?就讓雷蒙‧格諾出版七十多年仍令人拍案叫絕的《風格練習》來示範一下!

 《風格練習》以九十九種不同的方式書寫同一個主題,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如同一段主題旋律的變奏,九十九則練習極盡創意想像之能事,連續閱讀下來將可能在讀者身上觸發前所未覺的靈感,釋放蠢蠢欲動的創作慾。也因此這不僅僅是一部「作者的作品」,更是一部「讀者的作品」:在所有愛好者心領神會的閱讀,進而加入練習的過程中,這部作品不但跨界衍生出插畫、漫畫、音樂、廣告、舞台劇等不同形式的練習,同時也成為了法語修辭及創意寫作的範本教材,更彷彿預見了網路時代生機蓬勃的書寫方式,多年來不斷被賦予新生命,堪稱歷久彌新的跨世紀文學經典。

 格諾戲擬既存的修辭法、文體、文學風格以及各種行話、術語,又在烏力波式的「限制」實驗以外,藉由口語表達和一語雙關,設下重重文字遊戲關卡,讓《風格練習》「不可譯」的名聲不脛而走,也因此如何跨越語言及文化差異傳達原始文本的樂趣和遊戲性,為譯者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挑戰與試煉。作家周丹穎遊走在翻譯、改編和再創作的邊界,絞盡腦汁,終為華文世界帶來首部中文譯本。本書編輯上也秉持跨界練習的理念,邀請設計師小子自由發揮,在視覺上呼應練習精神,期望中文讀者在掩卷時也能一同驚呼:

寫作還是滿讓人愉快的嘛!

 

作者簡介

 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1903年 2月21日生於勒阿弗爾,1976年10月25日卒於巴黎,法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烏力波 (Oulipo) 潛在文學工坊創始人之一。

 格諾早期曾加入超現實主義團體,1929年與布列東分道揚鑣後,開始將哲學思辨和文字遊戲,融入帶有自傳性色彩的創作中。他於193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絆腳草》(Le Chiendent),深受一群藝文界朋友的讚賞,因而獲頒第一屆雙叟文學獎。螺旋狀的精密敘事結構,意料之外的偶遇和謎團,樹立了他難以歸類的作品特色之一。同一時期,格諾醉心研究被遺忘的「文學狂人」,將百科全書式的研究成果,寫進小說《利蒙的孩子們》(Les Enfants du limon),不無向福樓拜遺作《布瓦爾和佩庫歇》(Bouvard et Pécuchet)致敬之意 。1936至1938年間,格諾在每日專欄《您了解巴黎嗎?》(Connaissez-vous Paris ?)中,另以自問自答的短小篇幅,細數巴黎不為人知的掌故,展現出他好奇窮究的雜學家面貌。

 1938年,格諾以審書人和英文譯者的身分進入伽利瑪出版社工作,後成為審稿委員之一。1950年代,格諾除擔任《七星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 de la Pléiade) 主編以外,另加入了「啪嗒學院」(Collège de Pataphysique),同時也獲選為龔固爾文學獎評委。

 1947年出版的《風格練習》,靈感乃是在一場與好友米歇爾·萊里斯 (Michel Leiris) 同行的演奏會上,受巴赫《賦格的藝術》啟發;此作問世後引發了各種跨界效應,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多種語言的譯本。1959年出版的《地鐵裡的莎西》(Zazie dans le métro),亦獲得廣大迴響,隔年由路易·馬盧(Louis Malle)改編為同名電影。1961年的《一百兆首詩》(Cent mille milliards de poèmes) ,為烏力波創始之作:十首格律相同的十四行詩,裁剪成長條,可任讀者隨機翻閱、組合成一百兆首不同的詩作,富含遊戲精神。

 格諾對不同科學及人文領域的知識涉獵極廣,其作品在重塑書寫規則和語言實驗之間別具一格,亦莊亦諧,呈現獨特且多重的樣貌。

譯者簡介

周丹穎,生於台北,現兩棲於巴黎與波爾多。

著有《雙城喜劇》、《前夏之象》等小說作品。

目前為波爾多蒙田大學副教授。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閱讀世界】迷亂的亂迷,煞不住的變形記事本

【聯合報╱沈默】

將Patrick Süskind驚世奇作《香水》改拍成電影的德國導演Tom Tykwer有一部已堪稱經典的《蘿拉快跑》,裡頭分為三段,都是同一段故事、人物和場景的不同發展,彷若平行世界,蘿拉到了關鍵點覺得不好,就能夠reset,再來一次。
讀Raymond Queneau小說時,我想到的就是一直跑個不停然後將時間倒轉改變故事走向和結尾的蘿拉。這本《風格練習》裡寫的也全部都是同一個簡單的故事(公車上遇見一戴繫繩帽、長脖子、與人軟弱地爭執又搶空位的人,之後又在廣場目睹那人和同伴討論風衣上該加釦子),不斷變異成另一種書寫風格與體例(如倒敘、戲劇版本、文字彎曲歪扭的夢境版乃至於純寫味覺、觸覺、嗅覺等),更多的另一個,總共99(這個數字很難說是隨機,相信隱藏著無限延展的隱喻意味)篇──簡直是Jorge Luis Borges所示範過的大量化版──組成以文字語言為基底的,十足繁複、迷亂的亂迷一樣(如諧音、黑話、詞語或字音的置換或增減、集合論和幾何學)的變形記事本。一人出版亦甚有巧思的請出九位詩人與作家(如唐捐、沈意卿、楊佳嫻)根據同一故事變化成不同風味,如雜阿含體、靠北體云云。
《風格練習》所演示的是一種書寫觀,一種開創寫的方法的寫,重要的不是內容,而是怎麼寫,怎麼呈現寫這件事,怎麼重新認識書寫,怎麼打破寫的固定制式與疆界,如何盡情肆無忌憚的表演寫,將書寫不可思議化,於是,書寫就擴展為萬花筒般具有各種顏料與形態的組合式遊戲,一種經過獨特設計與規則的風格遊戲,大可沒完沒了進展下去──而這其實我們不陌生不是嗎,最溫暖明亮的Italo Calvino不也有一本根據七十八張大小阿爾卡那牌寫成的《命運交織的城堡》?
另外,持續關心台灣當代詩歌演化的人應該很難不注意到後現代繁花聖母夏宇收錄33首、以Sherlock軟體進行中英語句子的直接翻譯、承載她獨門形狀與音樂一體化詩觀的透明膠片詩集《粉紅色噪音》,她在〈後記〉寫道:「……那些撿到的材料接近八百頁幾萬個句子還可能更多更多/因此這是一本無止盡之書/也因此這是一本適可而止之書」,顯然這也該是《風格練習》恰到好處的真實評價吧。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數字的詩人與文學的記譜法


文/尉任之(作家)
法國小說家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將1978年出版的《生活使用手冊》獻給過世不久的師友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這部小說描寫巴黎一座公寓大樓九十多個住戶的生活,部分章節來自1950年代佩雷克和幾位朋友在巴黎查理曼街16號共同生活的經驗,6棟20世紀初修建的磚造大樓合成的查理曼街16號,正巧也是筆者蟄居多年的住所。
巴黎是一座舊城,法國是一個深具傳統的文明,法語更是一個文法結構異常嚴謹的語言,現/當代的文學潮流在古舊的框架下發生,就像試圖從棚架攀生出來的爬藤玫瑰。佩雷克出生於1936年,屬於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作家。1903年出生的格諾則跨越大戰前後,1920年代他參與布列東(Andre Breton)的前衛超現實運動,又與超現實主義者分裂。格諾執迷於數理科學,對形式、語言有著極大的探索,他的作品面對文學經典(格諾長期負責法國大出版社伽里瑪「七星」經典文叢的編纂)及古典希臘哲學(他曾於索邦大學修讀哲學,並旅行希臘),從古典孕生出接近口語、結構輕盈透明的文字風格,甚至不排斥遊戲精神,作品如《地下鐵的莎姬》(1959)、《藍色花朵》(1965),優雅又幽默,在暗黑的戰後法國恰如一道閃亮的光芒,倒是受格諾啟發、比格諾年輕一截的2014年諾貝爾獎得主蒙迪安諾,反而長期耽溺在孤寂憂鬱的氛圍不可自拔。
格諾與超現實主義的決裂,與定居巴黎的西班牙劇作家/詩人/小說家阿拉巴爾(Fernando Arrabal)的經歷頗為相似。他們肯定遊戲精神,又為數學所吸引,看似天馬行空,其實卻結合了數字與文字,推衍出自己的文學形式與規則。曾參與後期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阿拉巴爾親口告訴我,超現實到了最後幾乎成為標新立異的目的,與真實世界完全脫節。格諾更為絕決,他用「屍體」(cadavre)這個字眼來嘲諷布列東。
巧合的是,離開超現實主義運動後,他們先後被法國的「玄想科學院」(College de ‘Pataphysique)聘為「長老」(Satrape)。玄想科學院是一個存在多年的思想組織,成員聚集在一起,用想像的科學來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玄想科學院的長老為榮譽職,人數不多卻極舉足輕重,格諾和阿拉巴爾之外,還有譬如藝術家杜象、劇作家尤湼斯科、達里歐‧佛、小說家艾可等人,他們的共同點是充滿想像力,並在作品中提出開創性的看法。開創性也是格諾作品主要的特色之一,雖然他運用的某些手法今天看來已經有些退潮,但還原到他的時代,不但摩登,也在凝滯的藝術風氣中注入一股新意。
1960年11月,格諾與另外一位玄想科學的成員、數學家佛杭索瓦‧勒‧里昂內(Francois Le Lionnais)創立一個文學研究小組,這個小組很快就演變成一個叫「歐立玻」(Oulipo)的文學團體。歐立玻也就是「文學潛力工坊」(OUvroir de LIterature POtentielle)的簡稱。他們試圖顛覆語言、修辭的成規,像同是歐立玻成員的佩雷克的長篇小說《失蹤》(Disparition),三百頁居然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包含重要母音e的單字,以致於語言出現新的質感與韻律,反而取代了小說情節,成為閱讀中更重要的元素。
1947年問世的《風格練習》也是類似的一個作品。格諾用99種不同的風格(或敘事方法)重複描述一個相同的簡單情節,這是他和友人、藝評家Michel Leiris某次聆聽巴哈《賦格藝術》後的發想。這其實是一個聽覺性的作品,若連續聆聽法文的有聲書,我們會發現重複出現的相同片段就像一個動機,在不同時態、形式、色彩、敘事角度的處理下(如不同的「記譜法」),散發出音樂的魅力。
《風格練習》的義大利文版由艾可翻譯,他不但指出格諾對修辭美學價值有意的轉換,更指出這本書在翻譯過程中所添加的另一層語言的趣味。在法國,《地下鐵的莎姬》和《風格練習》很早就被列入中學的文學課程,學生們甚至以劇場的形式誦讀《風格練習》這本小書。法國的中學教育特別注重文法與邏輯,以《風格練習》所受到的重視,更可以看見格諾賦予當代法語的活潑與新鮮度了。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風格練習 Exercices de style

從遊戲中探索文學風格,在練習中打破文字疆界。

一場歷時六十多年仍在進行,作者、譯者與讀者共同參與的文學遊戲。

中文譯本首度問世,特別邀請唐捐、胡晴舫、張亦絢、孫梓評、王聰威、楊佳嫻、臥斧、李桐豪、沈意卿九位台灣作家一起來練習,展現個人「台風」。

內容簡介
  順敘、倒敘、插敘、亂敘,一段情節能有多少種寫法?
  詩詞歌賦、史哲理數,一名譯者需要身懷多少般武藝?

《風格練習》是少數帶有遊戲趣味,深具互動性的法國文學經典之作。多年來除了已成為法語修辭、創意寫作及外語翻譯的範本教材,更彷彿預見了網路時代生機蓬勃的書寫方式。

格諾將一段簡單之至的情節用九十九種體例或風格改寫,極盡想像之能事,從戲擬高居學術殿堂的詩歌古文,到廣納鄉野匹夫的俚語渾話,將法文千變萬化的風貌展露無遺。

《風格練習》除了不斷轉生為各種語言的譯本,甚至跨界與其他創作媒介相結合,衍生出插畫、漫畫、音樂、廣告、舞台劇等不同形式的練習,至今迴響不絕。台灣作家周丹穎遊走在譯與作之間,不斷挑戰自身語言的極限,並隨著格諾的創意,追索文學潛在及共通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1903221日生於勒阿弗爾,19761025日卒於巴黎,法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烏力波(Oulipo)潛在文學工坊創始人之一。

他於193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絆腳草》(Le Chiendent),深受一些藝文界朋友的讚賞,因而獲頒第一屆雙叟文學獎。之後出版的四部作品都帶有自傳色彩:《最後的日子》(Les Derniers Jours)、《歐蒂勒》(Odile)、《利蒙的孩子們》(Les Enfants du limon)以及全書以詩句寫成的《橡樹與狗》(e et Chien)。

1947年出版的《風格練習》,靈感乃是在一場與好友米歇爾‧萊里斯 (Michel Leiris) 同行的演奏會上,受巴哈《賦格的藝術》啟發;此作問世後引發了各種跨界效應,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多種語言的譯本。1959年出版的《莎西在地鐵》(Zazie dans le métro),亦獲得廣大迴響,隔年由路易‧馬盧(Louis Malle)改編為同名電影。

格諾對不同科學及人文領域的知識涉獵極廣,其作品在重塑書寫規則和語言實驗之間別具一格,亦莊亦諧,呈現獨特且多重的樣貌。

譯者簡介:
周丹穎,生於台北,現居巴黎,從事文學業。

以中文創作,透過法文思考,嘗試藉由翻譯連結兩個世界。

著有《名媛練習》、《英瑪,逃亡者》等小說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翻譯獎等。

巴黎第八大學法國文學博士,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中國文學博士,目前任教於里昂高等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