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你的4分33秒 당신의 4분 33초

12/2登台演奏

「你知道人在什麼時候變老嗎?」
「不知道。」
「知道沒希望時,瞬間就老了。」

寂靜並非無聲,空白亦非無色
每個人都譜寫著屬於自己的〈4分33秒〉

以寂靜和噪音為樂、大膽挑戰既定觀念的天才,與他人眼中一無是處、生命一片空白的庸才,在此跨越虛實、穿越時空奇妙交會,為無言的當代青年碰撞出新聲。

本書特色

 #第六屆「黃山伐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
 #韓國小說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巧妙融合真實與虛構,映射出當代韓國青年的心靈風景

「黃山伐青年文學獎」是培育青年作者的獎項,於2015年創設。《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趙南柱,在2016年以《獻給柯曼妮奇》獲獎。第六屆共有160部長篇小說參選,《你的4分33秒》獲得評審團壓倒性好評,一致認為將韓國文學提升到新境界,展現韓國小說前所未見的獨特風格。

內容簡介

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的代表作〈4分33秒〉,是一首無聲的樂曲,演奏家靜靜坐在鋼琴前,沒有彈奏任何音符,表達寂靜也是一種創作。對凱吉來說,「噪音」與「寂靜」看似相對,但實為一體。讓樂音靜默,噪音才能自然而生。這不是一首作品,而是一種狀態。

凱吉1992年逝世時,李起同12歲,爸爸不務正業,媽媽靠著包紫菜飯捲拉拔他長大,一心盼望他日後當醫生光耀門楣。可是李起同重考三次才勉強進入法律系,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之際收到過世父親遺留的小說草稿,修改投稿竟得了獎,藉此躋身文壇,期盼的作家夢卻因始終沒有出版社邀稿出書而破滅。在韓國社會飽受冷落與挫折的他,有一天在圖書館偶然發現凱吉的著作……

約翰.凱吉是百年一見的天才,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以個人才華顛覆世俗觀念,引領整個時代的藝術創作潮流。李起同身處現代社會的激烈生存戰,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因為平凡備受冷落,不斷遭受挫折與失敗。兩個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物,在並置、比較和對照敘事下,對於「我是誰」的質問,以及存在價值的領悟,意外地不分你我。

好評推薦

「音樂達文西」節目主持人  吳家恆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焦元溥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夏民
「詩生活書店」店長     陸穎魚
齊聲推薦

「許多韓國影視作品映照出一個極為競爭、壓力極大的社會,一步一步、一關一關,沒有銜接好,就是滑落到社會底層,受到輾壓、歧視、羞辱。那樣巨大的代價足以讓大部分人乖乖就範,寧可選擇一條安穩卑微的路。凱吉對於傳統的違抗,可能在今天的韓國社會中實踐嗎?我不認為李書修這麼樂觀,因為,凱吉(Cage)的意思是「牢籠」,就已經充分說明了今天的韓國社會,以及置身其中的無望。」──台中古典台「音樂達文西」節目主持人/吳家恆

「如果你的人生高峰存在於兒時那篇「我的志願」作文,隨年歲過去卻長成一個普普通通總覺得走在社會邊緣的人,你會在《你的4分33秒》讀見同類──小說家以理性乾淨的筆觸,描繪普通人(也包含了你我認定的天才)於生活中面臨的小小地獄,在頹廢與積極中他們掙扎喘息,卻也讓讀者興起一股想要朝著遠方狂奔而去的勇氣。文字自帶光源,字裡行間散發秩序與透明感,一本如護身符般庇佑當代邊緣心靈的小說。」──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

作者簡介
李書修이서수
 1983年於首爾出生,檀國大學法律學系畢業。
 2014年經由《東亞日報》新春文藝開始發表小說。
 長篇小說《你的4分33秒》獲得2020年第六屆黃山伐青年文學獎。
 短篇小說〈美昭的時代〉(音譯)獲得2021年李孝石文學獎。

作者訪談(請開中文字幕)


譯者簡介
謝麗玲
 資深社會學學術編輯,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首爾大學韓國語教育中心正規課程六級班結業。目前擔任出版社特約編輯、譯者。
 liling2192@gmail.com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劇本集3

給他相信的能力吧
讓他相信恨著,也可以得到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
再來談愛吧

  ★簡莉穎的第三部劇本集,收錄愛滋議題劇場代表作《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及台灣首部BL搖滾音樂劇《新社員》本傳+首次集結曝光的番外篇四輯。

  ★紀大偉專文導讀推薦

  劇作家簡莉穎的劇本集之三,全書收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及《新社員》本傳與番外篇四輯,展示出簡莉穎近年創作上對於性別的多元樣貌,與劇場形式的大膽嘗試。

  《叛徒馬密》劇本基底為紮實的田野調查,以跨世代的追尋、回顧作為後設架構,一方面呈現台灣同志與愛滋運動的創傷經驗和複雜樣貌,另一方面亦展現出在時代隔閡下,後人對歷史追索的流連及難辨。首演創下三小時完售的紀錄,此後持續加演,為台灣近年劇場界愛滋議題的代表作,激起各方對性別運動歷史、愛滋文本、劇場形式的眾多討論。

  《新社員》為台灣首部BL搖滾音樂劇,貼合BL文化與社群的認同投射與情慾流動模式,引動觀眾大量周邊二創,創下台灣劇場界的新紀錄;連連加演下,因二創再連動、衍生劇作家創造春夏秋冬四輯番外篇,首度集結曝光。


作者簡介

簡莉穎

  1984年生,彰化員林人。
  畢業於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
  現任職大慕影藝內容總監,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舞台劇編導演超過30齣。
  2011年4月《PAR表演藝術》雜誌選為「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選為「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
  著有簡莉穎劇本集《春眠》、《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新書上市特展與講座

品R79獨立出版專區「戲.夢.人生」特展

時間:2021年11/1~12/31

地點:誠品R79.出版糧行.獨立出版專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不過夢一場。戲.夢.人生,三位一體,看戲如入夢,由戲見人生。展覽以簡莉穎的戲劇呈現為主軸,引領你進入一個開放又私密,虛構卻無比寫實的文字與影像空間,藉此一瞥戲夢人生的吉光片羽。

新書分享講座:

11/14(日) 3:00pm-4:00pm│誠品R79 藝文沙龍(舊書穀倉內)

主講│簡莉穎(劇作家)、郝妮爾(小說家)
故事該如何立體?創作者的第一步並非內在刻劃,而是先建立起外在的時空背景,搭建一座舞台,接著再自然地讓角色在舞台上互動,長出自己的靈魂。本次講座由劇作家簡莉穎與作家郝妮爾對談,討論寫作者如何替故事搭建一個舞台,使角色從中應運而生。
與談人介紹|
郝妮爾:
東華華文所創作組藝術碩士,向予書苑文化藝術工作室負責人。長年從事藝術文學專訪、側記、評論之工作。創作體裁橫跨散文、小說、劇本與童話。著有散文集《我家,或隔壁》、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全新散文集《去,妳媽的世界》獲108年創作補助,現正進行中。

12/12(日) 3:00pm-4:00pm│誠品R79 藝文沙龍(舊書穀倉內)
主講│簡莉穎(劇作家)、柏雅婷(黑白文化主編)
當劇作家遇上漫畫家,文本詮釋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不止一部作品被改編為漫畫的簡莉穎,本次將透過「新社員」,與黑白文化主編柏雅婷,一同聊聊漫畫轉譯劇場文本的箇中趣味。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表達、記錄和傳承

又是我這個港產宅男,我叫木,大家記得我們「傘下的人」,記得我們每年為香港寫下的一本書嗎?

記得在二○一四年,發現有太多來自權力,在網上網下以假亂真的表達,試圖改寫香港人的記憶。我們因為害怕大家遺忘雨傘運動中的真實點滴,就將不同香港人的故事逐一寫下,最後編寫成為《被時代選中的我們》。


二○二○年,「傘下的人」選擇了離開香港,在台灣繼續出版《我們的最後進化》,為香港留下記憶。說穿了,我們都知道有太多事,在唯國家安全獨尊的香港已經變成禁語,言論的紅線比馬路上的雙黃線更多。一切危及國家安全的,只要《國安法》派上用場的,特區政府就用《國安法》去阻止;《國安法》派不上場的,特區政府就用各種行政手段去阻止。


Freedom of Expression,絕對是二○二○年的抗爭,也是徹底捍衞香港的關鍵。


因為香港這一年,連我這個平時只看動漫的宅男,也忍不住要查看聯合國《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其衍生的《香港人權法案條例》:


第十六條

意見和發表的自由

(一)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

(二)人人有發表自由之權利;此種權利包括以語言、文字或出版物、藝術或自己選擇之其他方式,不分國界,尋求、接受及傳播各種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條第(二)項所載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

(甲)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或

(乙)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衞生或風化。

【比照《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


香港人從前,相信都會把焦點放在(一)和(二);香港人現在,相信都會自動對焦在(三)之上。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正正成為了特區政府的「巨人之力」,以此理由如同始祖巨人般開始操縱市民的記憶。


《進擊之巨人》湊巧在二○一四年也被中國禁播,當年的劇情不過是講述一個被神秘巨人不斷攻擊的國家,民眾捨命反抗的故事。時至今日,劇情已揭示這個國家,原來一開始就利用「巨人之力」操縱全國的記憶,讓市民感受巨人所帶來的恐懼,是用外力攻擊鞏固政權,保護權貴,要求市民犧牲的手段。劇中軍隊的口號:「獻出你的心臟」,正是愛國情懷的頂峰。


但後來,當劇中國家的女皇,決定不再操縱全國人民的記憶,「獻出你的心臟」便消失於無形。一邊追看這套動畫,一邊追看這香港,香港人卻只可嘆道現實總是殘酷的。


現實的殘酷,不只是沒有放棄操縱記憶的女皇,也更因為現實沒有一秒間操縱記憶的「巨人之力」。因此,現實中的二○二○年,成為了限制表達的一年,連拿起八張白紙也會威脅國家安全,只有限制表達、記錄和傳承,才能中斷記憶。香港,有一首不可唱的歌,有一句不能說的話,有一套不可上映的紀錄片,有一題不應問的試題,有一個不可調查的車牌⋯⋯


但偏偏,這些不愛國,都在香港真正存在,也許這正是《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所預視的情況,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在前,面對某種限制在後;在現實中,只有在運用了表達自由的權利之後,才須要承擔種種後果。形成二○二○年,香港人須要共同面對如西西弗斯神話般漫長的故事。不少香港人只是為享受與生俱來的表達自由,卻有人因此而辭職或被辭職,有人因此而被告上法庭,有人因此而離開香港,也有人因此而入獄⋯⋯


這些人,並不只是記者;表達自由,也不只是記者的事。我們「傘下的人」略盡綿力可做的,只是將這些人的故事,記下來,寫出來,趕在香港淪為只有記憶的權利,沒有表達的自由之前,寫下這一本《香港現形記》。表達、記錄和傳承,就是香港人二○二○年的抗爭。


緬甸的抗爭中,有公民記者為了保存記憶,不惜每天都自己將新聞排成PDF發佈;也有普通人因為接受外媒的訪問而「被失蹤」。


不知道香港人何時何日會變成緬甸人一樣,還是在二○二一年,我們已經一樣?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香港現形記

1984不是過去,2046並非未來
美麗新香港已然誕生

我們繁榮穩定,只要不睜眼
我們和樂安全,只要不聽聞
我們自由自在,只要不出聲
  
我們仍有愛的權利,只要先真誠熱愛這個美麗的新香港

香港,
有一首不可唱的歌,
有一句不能說的口號,
有一部不可上映的紀錄片,
有一題不應問的試題,
有一個不可調查的車牌……


現在的香港,就像一張張底片。
漆黑背後,
是拼命不讓底片曝光的人們,
待時機成熟,
沖曬好的照片將會慢慢現形。

這,是香港人沒法表達的故事。
這,是香港人沒法記錄的故事。
這,是香港人沒法傳承的故事。


他們是城市的紀錄者,
記錄一個又一個香港人尚未失去的故事。
在謊言變成真相之前,寫下這一本《香港現形記》
表達、記錄和傳承,就是香港人2020年的抗爭。

作者簡介

傘下的人

  為香港多位傳媒工作者的集合體,從2014年雨傘運動開始,主動無償採訪報導社會運動人事物,每年集結一書,為香港政治與社會意識的變遷做見證。著有《被時代選中的我們》、《亞視永恆》、《有冇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有些醜陋的香港人》、《誰賣走了我的香港》、《我們的最後進化》。


  新紮記者,政治圈中打滾

木鳥
  自由記者及文字工作者,曾工作於香城電台及水果日報。

筆從心
  最壞時代力不從心,跟隨城市沉入深淵,在黑暗中寫下見證,最好時代願筆從心。


  對遇見的人與事珍重且不願袖手,一直在寫人訪的前記者。


  暴大畢業,想保持熱血


  新聞系畢業生 / 傳媒工作者 / 仍留在香港的人

可樂妹
  前記者。不知道一支筆是否可勝過聯合艦隊,只知道文字可陪伴憂傷的人。

E君
  MK妹,鍾意ERROR多過MIRROR。覺得自己壞過凱婷,想透過寫字淨化身心靈。

Yoyo
  傳媒界逃兵,由寫要寫嘅嘢,變成寫想寫嘅嘢。

美奈
  文字工作者,喜歡聽與說,因為傾偈是抵抗世道的最好方法。


  硬頸學生一名,相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暴大畢業。做逃兵之後好想念十年記者生涯的自由時光。

Rosie
  每天飲水坐直早瞓,定時運動,繼續思考和做啲嘢。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明天會更好

 《我們的最後進化》後記

我們「傘下的人」,有幸來到台灣。

從事藝術的家父早年駐台工作,回港後,他亦多留意台灣新聞、文化、音樂,我耳濡目染。

 〈明天會更好〉是小時候常聽到的歌曲,雖當時不諳國語,但聽著不同歌手以不同的腔調唱出,委實有趣,且看其歌名也能顧名思義。後來長大了,知道歌詞:「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父親補充,這首歌,是台灣國民黨政府1985年慶祝「光復」四十周年時首播。如按《詩經》分類,屬於被當權者使用的「頌」。

香港,在2019年,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年輕人為了他們的理想,在催淚煙中胼手胝足,甚至在黑森森的槍管下也是勇往直前。後來,在肺炎疫情下,香港實施「限聚令」,連同食肆、娛樂,甚至公眾集會都不被允許了。從前在北京眼中的「示威之都」,也因「限聚令」不再。 有政黨說,如同戒嚴。

也是2019年底,滾石唱片釋出了羅大佑〈明天會更好〉的原詞:

「嘶啞著你的咽喉/發出一陣怒吼/讓我們撕碎這舊世界」

後來有人翻查史料,原來歌詞更改,實因台灣當年尚未解嚴,原詞被認為過於灰暗,後來由所謂音樂、文化界人士加以所謂的潤飾,就有了傳唱三十四年的版本。

足足三十四年。莫說仍然封閉的中國大陸,原來,即便連一衣帶水的香港的我們也誤解了這首歌。

原來是「風」,出自民間,也有「諷」的成份。

而當原版歌詞解封後,中、港、台三地華語地區亦有反響,有人重唱原版歌曲,並配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關台灣戒嚴時期的片段,讓原版歌曲再一次活過來。

翻案的爆炸力,不比原作少。 縱使,我們聽了三十四年的和諧之音。

本書寫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前,編訂於生效後,內容是否要改動、增刪,曾困擾我們。

然而,與其煞費思量研究最終由中央擁釋法權的條文,我們最後決定原文刊出,不作增刪。

原因有三:

一、我們只是紀錄者,從未參與或介入任何行動、組織、亦從未策劃任何計劃;

二、我們一介書生,欠缺煽動、干擾、攻擊機構,甚或顛覆政權的能力或意圖;

三、本書避秦,到台灣出版,整個過程我們沒收取台灣或外國機構一分一毫資助。

也是〈明天會更好〉的經歷讓我們知道,若時不予我,有時可以做的,就是養浩然之氣,主旋律儘管就由他們吹奏。

然而,當文字一日不滅,紀錄者一息尚存,真相總會有曝光的一天,哪怕是三十四年。

紀錄,只有字與紙,黑與白。

不存在上大人可乘虛詮釋的空間。

李由之

2020年7月6日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黑雪事件簿》推薦序)
黃以曦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 

我想像,很久很久以前,我對著縱深無盡的夜空,要眺望得更遠一點。我想像,很久很久以後,我比對拼湊各種樣式的線索,要完成那張傳說中的圖景。

但事情並非如此。我在此刻,我在這裡。這是二零二零年。我最遠的記憶只到春節假期。那時,隨假期將結束,每有新一天到來,前一天就蒸散。然後,所有人重返位置。所有僥倖都幻滅,所有猜疑都撐破尺度。

開始了。那是零點。在這之後的每一件事,都無法越過那前面,也非從更遠處延續而來。而是無中生有的。我們突然在一個無中生有的泡泡裡。泡泡暴漲,越來越結實。

這是第幾天了?

電視已放送著滿載的沙灘。陽光豔好,金色與綠色的海。播報員朗聲說……就像疫情不曾發生過。」我­怔怔聽著,在這話裡出不去。這是什麼意思?我想。

曾發生過什麼呢?

口罩。酒精。耳溫槍。不飛的飛機。隔離。人數圖表。每日記者會。股市崩盤與V轉。野戰醫院。野戰停屍坪。我是否覺得恍如隔世?不,我想那其實是,在某快速又決絕的錯差間,我被遺留在另個世界。

故事的水流被截斷、全部消失。我和一群人,我和整個世界的人,被鎖進一幢真空。而無論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孤島。一個被從時間與空間撤出的孤島。我們將會這樣度過每一天。不因為我們記得,而是我們從此有了新的形狀。

在這樣的漂浮裡,在這樣近乎謊言或眠夢的透明裡,我從手機簡訊、電郵,斷斷續續收到一落又一落的詩句。像壞掉的或通靈的傳真機,命吐出綿綿的密碼。

荒謬的是……我可以這樣說嗎……?它們,從一切故事都結束的起點,而來。

每一個原爆點,都是原爆點。痛苦是無法比較的。孤獨與迷惘是無法比較的。沒有比黑更黑的黑。然而,這落後來成為了詩集《黑雪事件簿》的紙頁,全部的字裡行間,仍令我害怕。

令我害怕的,是那裡透著全知與預言模樣的儼然嗎?是那些壓抑下的與幽闇、沉淪和死亡的比鄰嗎?是那裡頭,人之於他的世界,無法不扭曲、終至近乎譫妄的念想嗎?是這樣嗎?不,令我害怕的,是這詩集在各種偽裝底下,深重地存藏著,在這之前的世界、在這之前的他自己。

像一齣橫跨次元的書寫。情感在糾結的維度底竄流脈絡以其超真實變得可疑。而詩人竟保留了自己,與他的影子……而我兩者都沒有了。

《黑雪事件簿》裡有像是釘了什麼在牆上、已然封箱的,一封又一封瓶中信。那些情節是嵌在如何的現實裡?那些人後來都去了哪裡?詩人從現場走過,快步不停。而許多許多字句,像新物種那樣,醒過來、走出來。

我慢慢地,一字一字讀,幾乎浮現了某個似曾相識的身世:有一個文明,有一處時空,裡頭有駭人的揮霍和天真。

我讀著,捨不得讀完。我怕當我閤上書,這一天還沒有過完。又或許我更怕,當我閤上書,這一年,這一切,從沒有發生。

 

黃以曦,作家,影評人,著有《謎樣場景:自我戲劇的迷宮》等。

〈黑雪事件簿(序詩)〉

 

在他方

 

烏鴉快遞

一朵殺人的雲

 

深陷絨花

劇毒:熾燒鋼鐵

 

謊言季

新聞頁面整版假字

 

無處埋藏

免疫過期的軀體

 

無可焚毀

一敗塗地的家園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當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電影還是電影嗎?



當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電影還是電影嗎?
陳儒修


起心動念想翻譯法蘭西斯科・卡塞提教授大作《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是因為在本書第二章開頭,他提到《新天堂樂園》(1988)這部經典電影。他描述片中一段令人感傷的情節:電影放映師艾費多看到好多人擠在電影院外面,想要進來看電影卻不得其門而入。艾費多在小助手多多的協助之下,把放映機投射出來的影像,用鏡子反射到電影院外面廣場旁邊,一棟房子的白牆壁上,於是電影變成露天放映,讓電影院外面的人也能欣賞。聲音呢?艾費多搬來一個喇叭到窗邊,觀眾就可以聽到聲音。


正當大家如癡如醉地觀賞電影時,卻發生不幸意外。火花突然從放映機冒出,瞬間引燃成堆的底片,放映間立即化為一片火海。艾費多來不及搶救,反而因為吸入濃煙而昏倒。此時小多多衝回放映間,努力把艾費多拖離火災現場,保住艾費多的性命。不過,「天堂樂園」電影院燒毀,艾費多臉部被火灼傷,雙眼失明。


卡塞提教授把這段情節視為數位時代下,電影存亡的關鍵寓言。他認為這則寓言至少反映出三種可能性:第一,電影終於要離開傳統的映演空間,往更廣闊的電影院外空間,展現電影迷人的聲音與影像。第二,當電影準備往外出走,卻冒著極大風險。放映機可以投射光影,卻也可能造成火災,使得有如神聖殿堂般的電影院付之一炬,甚至造成電影殿堂祭司(放映師)失明。這是否代表電影一旦離開電影院之後,它的魔力令人無法駕馭?而且電影院似乎也在抗拒,寧可玉石俱焚,也不讓電影離開電影院?


第三種可能,則是本書的重點。即使發生上述的不幸事件,卡塞提教授認為,這則寓言仍然預示著電影的復活。因為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是,小多多長大成為知名導演,「新天堂樂園」電影院在廢墟中重建。而在現實世界裡,電影,或者說是與電影相關或不相關的影像,已經無所不在地圍繞於人們每日日常生活中。電影的產製、電影的映演、以至於觀眾觀賞電影的方式,都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卡塞提教授透過這則寓言故事,在本書中展開一連串精彩的論述。簡單講,他在本書中,持續討論關於電影的「生存、死亡、以及轉世再生」。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 The Lumière Galaxy: Seven Key Words for the Cinema to Come

2/8正式上映


當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電影還是電影嗎?

  線上串流平台強勢崛起,Netflix製作橫掃國際影展
  又逢大疫封鎖影院,電影製作與映演陷入空前危機
  百年來歷經規格、技術、環境、媒介、觀眾種種變遷
  電影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電影的未來又將如何?
  七個關鍵詞,邀你直面電影的死亡、存活、以及(可能的)再生

  電影研究者/影評人
  黃以曦、黃建業、詹正德、鄭秉泓、盧非易、藍祖蔚
齊聲推薦
 

IMAX、3D、4DX、Blu-ray、DVD、Youtube、Netflix……
是電影?不是電影?不再是電影?依然是電影?
究竟何謂電影?


《盧米埃星系》乃是向麥克魯漢的經典著作《古騰堡星系》致敬。如同古騰堡印刷機帶來文字書寫的革命,盧米埃兄弟也為人類帶來影像創作的革命。

在二十世紀的長流裡,電影一直是顆閃亮且極易辨識的星星,高掛在天空上。但是今天已不再如此。宇宙大爆炸已然發生,電影這顆星星化成上千個太陽,各自吸引天體物質,形成新的星系。原先形成電影的元素仍然在這些天體裡,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有著更大範圍與更多樣結構組合的天文星系。在星系的中心和宇宙的邊緣都有光,有些如同紫外線般閃耀,有些則幾乎消耗殆盡。有新的星座與新的軌道,還有一條燦爛的銀河跨過整個天空,白天也一樣清晰可見。

對我們這些新世紀的居民,或說是新千禧年的居民而言,電影就是:盧米埃星系。

作者簡介
法蘭西斯科・卡塞提 Francesco Casetti

美國影視理論學者,現任耶魯大學人文、電影與媒體學系教授,著有《Eye of the Century: Film, Experience, Modernity》等。

譯者簡介
陳儒修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著有《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等,譯有《電影之死:歷史、文化記憶與數位黑暗時代》等。



《盧米埃星系》新書發表會
離開電影院之後,電影還是電影嗎?

時間:3/14(日) 19:00~20:00
地點:誠品松菸店 3樓FORUM
主講人:陳儒修(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疫情席捲全球的一年,電影院關門,好萊塢岌岌可危,正在崛起的線上串流平台趁勢佔據所有影迷目光,電影界天翻地覆的改變似乎已然到來。電影會淹沒在新媒體洪流中,還是將改頭換面浴火重生?未來的電影還是我們認知中的電影嗎?專研電影的陳儒修教授親譯《盧米埃星系: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一書,一同探討百歲電影正在面臨的死與新生。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自由副刊.愛讀書】 《我們的最後進化》

2021.01.05《自由時報》
文/木林森


自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與雨傘運動後,《港區國安法》的鍘刀重重一落,便嚴重改變香港的政治結構、公民權利和法律體系。繼《被時代選中的我們》記錄香港人民爭取民主未果,由香港傳媒記者、編輯與文字工作者組成的「傘下的人」,再出版《我們的最後進化》,儼然一本港人被奪取自由後的日誌。作者群貼近香港情勢現場,採訪多位參與運動的港人們,如空服員、攝影記者、中槍老師、參與救援的醫生、立法會議員等,述說個人的故事與觀察。香港民主運動的象徵由黃色雨傘到眼罩頭盔與防毒面具的形象,書名雖喻為人民的「進化」,其實反映香港「瀕危」的過程。而香港民主之路的頂空密雲持續聚攏,黑雨降下,險惡處更險惡,此書記錄下勇者們行過征途,「若時不予我,有時可以做的,就是養浩然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