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書評〈新詩〉】丟臉作為一種詩藝

【聯合報╱曾琮琇】
臉書對於唐捐而言,大概就像水母遇到派大星,菠菜罐頭之於大力水手,馬力夯吃了藍瘦香菇吧(呃)。作為一個雙向的信息中介,它既提供詩人書寫(惡搞)與發表(靠北)的平台,更是汲取詩,笑(以及冷意)的重要路徑。前本詩集《蚱哭蜢笑王子面》(2013),詩人戴著假面王子的面具為抒情賦予當代意義,《網友唐損印象記》變本而加厲,派出「超唐捐社」裡的臥底社員:朱弱星、湯馬肆、唐損(按換臉序,當然還包括許多我們不知的社團成員)共同完成一部名為「網友唐損印象記」的臺式動漫。
詩集凡九輯,封面插畫及內頁形式比照漫畫格式,輯名像是「金夜偶內牛滿面」、「林背又不是阿呆」,十足臺味;主人公「網友唐損」由一百零八減一條魯蛇所飾,而現代詩作為抒情載體,所有角色(也包括我們共同的臉友唐損)、聲音、情感結構的背後,當然為詩人唐捐設定操作:「心與面的辯證,正是詩學的奧妙……我躲在『網友唐損』裡面,有所自蔽,有所媚俗,但也因此取得了一些聲口、感動與力量」,第一首詩開門見山昭告天下「唐捐丟臉了」(〈真假唐捐〉),最後收束在〈捐變損〉,棄「捐」從「損」——可以說,「唐損」從臉名,上昇為摩羅之象徵;用「丟臉」取代「戴面」,成為這本詩集的核心技藝。
丟了臉之故,勸人毋通沉迷臉書的勸世魔人,自己猛潑狂發編輯貼文;站在講臺上教大一國文的中年大叔其實是個流氓教授(楊澤語),流氓教授本人又是資深鄉民;而「丟臉」之為一種詩藝,在《網友唐損印象記》裡,至少可以析分三個層次的意義。首先,在於語言層面的白爛化,如先醬、J洗上邪、百科全輸,還有這樣的詩句:「這樣表白/藍到你還不明白?/好吧偶把偶的心拍下來/放到you 兔 be」(〈悲傷十二種.狡兔三哭〉)、「遠方多霧地帶住著性感的女孩甘娜賽/她霧一般的歌聲揚起甘娜賽/我總是記得她的名字甘娜賽」(〈甘娜賽〉),把臺式英語,臺灣國語、網路流行語雜揉於抒情與濫情,漢語與俗/俚語之間。其二,變神聖為妖孽,這一直以來是唐捐的獨門技法,他擅長挪用各種文學正典進行創造性的倒讀,「在以夢為畜的時光裡/我不願牧馬的王子,情願是養豬戶」(〈以夢為豬〉)諧擬海子〈以夢為馬〉,五四以來的詩人尚包括魯迅、周夢蝶、敻虹、洛夫、白萩、楊牧、夏宇、陳義芝、楊澤、陳黎(還有唐捐他自己)等,看似瞎扯淡,從詩學角度觀之,未嘗不能視為打破僵固,使正典(canon)流動之方法。最後一層意義,乃臉書(讀者與世界)—詩歌(文本)—自我(作者)的相互定義,好比〈我為何退出貴社團〉、〈致幽靈〉、〈我要檢舉〉揭發所謂「臉」之為「臉」的假面,更進一步地說,「丟臉—假面—真心」的自我辯證反能召喚出漢語詩歌的當代質素。
(啊,如果有的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