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一片中藉著一輛通往過去的車,帶領觀眾重回上世紀二零年代人文薈萃的巴黎,畢卡索、達利、布紐爾輪番登場,當然還有海明威及費茲傑羅。一人出版和逗點文創的兩位出版人都看了這部電影,也深深著迷於那燦爛繽紛的黃金年代,於是兩人決定從文學出發,共同推出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選集,期望讓更多人一同坐上神奇的時光車。逗點選擇了陽剛的海明威,我則選擇了屬於夜晚的費茲傑羅。
電影中時光車只在午夜開出,而風華絕代的巴黎也只以夜晚的面貌出現,為什麼呢?因為夢境只屬於夜晚?還是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們都對黑暗的夜有種無可自拔的陷溺?能寫下「在靈魂真正黝暗的深夜,時時刻刻都是凌晨三點,日復一日。」,費茲傑羅肯定是黑夜的俘虜,那黑甚至深入了他的靈魂。黑暗中的飛蛾撲火幾乎就是費茲傑羅一生的寫照,也是他小說中一再演練的主旋律。對金錢、對名聲、對愛情、對文學他都有太多難以滿足的崇高理想與渴求,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這些渴求的背後,除了幻滅,別無其他。正如《大亨小傳》結尾的意象:人只能像扁舟在黑暗中浮沉掙扎,而綠光永遠可見不可及。多數人都是如此沉浮於世,有些對這種掙扎毫無所覺,有些有所感卻只能默默承受。費茲傑羅的才華就在於,他不僅意識到,而且有能力用優美而準確的文字將這種掙扎化為篇章。但為了訴諸文字,他就必須比一般人更深入、更全神貫注地面對這些黑暗之處,而這同時也一點一滴摧毀了他。
於是在他為數甚多的短篇小說中,我選出了四篇最能顯現這種眼見正走向某種毀滅,卻又莫可奈何、無能為力,徒留悵然的故事。並大致依故事的時間跨度與背景涵蓋範圍,由大而小排列,希望讀者一路讀下來能有漸漸深入某種幽暗核心的感覺。最後再加上費茲傑羅晚年真誠自剖精神狀態的散文〈崩潰〉,讓讀者能更清楚地感受他是在多麼深的黑暗之中,苦苦掙扎。
而為什麼人要這樣走入黑暗,乾淨明亮、開開心心地生活不好嗎?對費茲傑羅以及許多人來說,這或許是別無選擇的,也或許他們在黑暗中看見了夢,看見了其他人看不見的光,那光璀璨華美遠超過任何事物,於是他們毅然決然撲了上去。
正是相同的情懷讓我們都欣然踏上了午夜的馬車,駛向未知。在據說出版業將邁入黑暗的黃昏之時依然投身其中,因為我們相信那其中有光,費茲傑羅曾用生命帶著我們見過。
光明/黑暗,你選哪一邊?《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海明威短篇傑作選》譯後記:讓我們向著光走 ◎陳夏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