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另一種希望的「意義」──關於《你的4分33秒》

文/鄭瑋寧(中研院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你的433》對於當代青(少)年在時代更迭中的存在處境與追尋出路之處理,超乎我預期。這個評價一部分與我的田野經驗有關,一方面可能因為之前閱讀金愛爛的《垂涎三尺》對青(少)年生命處境的深刻勾勒與衝擊,一直如鯁在喉。對我來說,這小說書末對於希望的追尋,比起處理類似主題的日本小說,來得質樸、具體、甚至更貼近生命,意思是,希望並不是來自一種超越的靈光或頓悟,而是從實作、當事人難以言說的情感的遽入,以及他人以實作(或機遇)來回應,逐漸開展出另一種關於希望的「意義」。


 這本小說的結構帶來多層次的閱讀驚喜。一開始,我以為「最後,李起同為了從人生所面臨的所有問題中解脫,決心變成約翰・凱吉這句話,預示了某種偏向魔幻寫實的風格。進入文本後,我以爲作者是以李起同與Cage之間將以平行結構,去開顯一種不合乎於音樂、社會與時代規範如何呈現出兩種對反的生命處境之映襯。中間出現了Cage的太太對新小說的人物與情節設定過程時,看似揭露了另一層結構,但反而掩藏了作者預想的結構。直讀到李起同在圖書館閱讀Cage那一段時,才揭露了真正的結構。在前述結構看似揭明卻被掩飾的過程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鋪陳則是:李起同決定撰寫個人生命日常這樣的「小說」時,讓先前有關他參加大學讀書會社團討論的兩部作品(如,《娜嘉《自畫像)觸及了關於何謂「小說的藝術」之爭辯,在歷經心境與生命轉折後,以交錯配置的方式,落實在李起同的身上。


 比起音樂上的啟發,Cage對我而言比較像一個概念藝術家;音樂的規範性及其蘊含的排除性,在這本小說中變成了社會價值對於人的規範性和排除性的類比與意象。以噪音帶入對音樂的重新概念化,涉及了將聽不見轉變為聽得見的感性分配,閱讀這本小說則是經歷了一段由感性的重分配過程,來逐步揭露存在狀態與流變。至於人們如何順「機遇」而行,在Cage作品中,總需要一個被設想出的非音樂時空來展現沈默或噪音的聲音性,而這本小說中則是透過精心安排的結構來展現機遇的情境性。


 最後,本書譯筆流暢,對於地名所在的社會空間、以及社會位階與制度的脈絡的譯註,提高了可讀性。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文學裡沒有神



起始無明,終於地劫。
我們一無所知,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活在自己的劫數裡,寄望一個美好的結束。
沈眠淬鍊經年,窮究宇宙洪荒,探索文學極境,首部無題詩集。

於是神死了。宇宙
並不寂滅。
而剩下來的都是文學。

真正的詩
密布在空氣之中
且與神等重

你們是彼此的
是彼此的神

多年斟酌與編篡,六十首無題詩,五套符號系統,詩人以時光為絲線編織出的文學宇宙,首度呈現。

「文學是關於人自身的信仰,從體驗、情感與思索所累積下來的生命總和,是全力在尋找生命終極解答的藝術形式。唯我也心知肚明,實際上文學帶來的往往不是正確答案,而是更多的困惑、煩擾與痛苦,是更多的無所適從、茫然失措。

真理彷彿從來都不存在,一切都是誤解,或者說所有人都迷路在宇宙洪荒天地玄黃之中。即使如此,文學教給我的事依舊是一份難能可貴的信念,我們總是得要出發,總得要滿懷勇氣與希望地進擊,縱使永遠都得不到最終解答,但所有累積下來的東西,就是身為人類此時此地最好的答案。」──沈眠




作者簡介

沈眠

  1976年生,與夢媧和貓兒子貓帝、魔兒、神跩及一人類女兒禪共同生活。著有詩集《文學裡沒有神》(一人出版)和短篇小說集《詩集》(角立出版,已絕版)、詩歌寫作計畫《武俠小說》(方格子VOCUS,已下架)等。獲多種藝文補助、文學獎及詩選。詩作、書評與人物專訪,常見於報紙副刊、詩刊雜誌與網路媒體。擁有【最初,只剩下蜂蜜的幻覺。】:mypaper.pchome.com.tw/news/silent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