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最後進化》後記
我們「傘下的人」,有幸來到台灣。
從事藝術的家父早年駐台工作,回港後,他亦多留意台灣新聞、文化、音樂,我耳濡目染。
〈明天會更好〉是小時候常聽到的歌曲,雖當時不諳國語,但聽著不同歌手以不同的腔調唱出,委實有趣,且看其歌名也能顧名思義。後來長大了,知道歌詞:「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
父親補充,這首歌,是台灣國民黨政府1985年慶祝「光復」四十周年時首播。如按《詩經》分類,屬於被當權者使用的「頌」。
香港,在2019年,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年輕人為了他們的理想,在催淚煙中胼手胝足,甚至在黑森森的槍管下也是勇往直前。後來,在肺炎疫情下,香港實施「限聚令」,連同食肆、娛樂,甚至公眾集會都不被允許了。從前在北京眼中的「示威之都」,也因「限聚令」不再。
有政黨說,如同戒嚴。
也是2019年底,滾石唱片釋出了羅大佑〈明天會更好〉的原詞:
「嘶啞著你的咽喉/發出一陣怒吼/讓我們撕碎這舊世界」
。
後來有人翻查史料,原來歌詞更改,實因台灣當年尚未解嚴,原詞被認為過於灰暗,後來由所謂音樂、文化界人士加以所謂的潤飾,就有了傳唱三十四年的版本。
足足三十四年。莫說仍然封閉的中國大陸,原來,即便連一衣帶水的香港的我們也誤解了這首歌。
原來是「風」,出自民間,也有「諷」的成份。
而當原版歌詞解封後,中、港、台三地華語地區亦有反響,有人重唱原版歌曲,並配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關台灣戒嚴時期的片段,讓原版歌曲再一次活過來。
翻案的爆炸力,不比原作少。
縱使,我們聽了三十四年的和諧之音。
本書寫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前,編訂於生效後,內容是否要改動、增刪,曾困擾我們。
然而,與其煞費思量研究最終由中央擁釋法權的條文,我們最後決定原文刊出,不作增刪。
原因有三:
一、我們只是紀錄者,從未參與或介入任何行動、組織、亦從未策劃任何計劃;
二、我們一介書生,欠缺煽動、干擾、攻擊機構,甚或顛覆政權的能力或意圖;
三、本書避秦,到台灣出版,整個過程我們沒收取台灣或外國機構一分一毫資助。
也是〈明天會更好〉的經歷讓我們知道,若時不予我,有時可以做的,就是養浩然之氣,主旋律儘管就由他們吹奏。
然而,當文字一日不滅,紀錄者一息尚存,真相總會有曝光的一天,哪怕是三十四年。
紀錄,只有字與紙,黑與白。
不存在上大人可乘虛詮釋的空間。
李由之
202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