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瑋寧(中研院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你的4分33秒》對於當代青(少)
這本小說的結構帶來多層次的閱讀驚喜。一開始,我以為「最後,
比起音樂上的啟發,Cage對我而言比較像一個概念藝術家;
最後,本書譯筆流暢,對於地名所在的社會空間、
文/鄭瑋寧(中研院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你的4分33秒》對於當代青(少)
這本小說的結構帶來多層次的閱讀驚喜。一開始,我以為「最後,
比起音樂上的啟發,Cage對我而言比較像一個概念藝術家;
最後,本書譯筆流暢,對於地名所在的社會空間、
起始無明,終於地劫。
我們一無所知,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活在自己的劫數裡,寄望一個美好的結束。
沈眠淬鍊經年,窮究宇宙洪荒,探索文學極境,首部無題詩集。
於是神死了。宇宙
並不寂滅。
而剩下來的都是文學。
真正的詩
密布在空氣之中
且與神等重
你們是彼此的
是彼此的神
多年斟酌與編篡,六十首無題詩,五套符號系統,詩人以時光為絲線編織出的文學宇宙,首度呈現。
「文學是關於人自身的信仰,從體驗、情感與思索所累積下來的生命總和,是全力在尋找生命終極解答的藝術形式。唯我也心知肚明,實際上文學帶來的往往不是正確答案,而是更多的困惑、煩擾與痛苦,是更多的無所適從、茫然失措。
真理彷彿從來都不存在,一切都是誤解,或者說所有人都迷路在宇宙洪荒天地玄黃之中。即使如此,文學教給我的事依舊是一份難能可貴的信念,我們總是得要出發,總得要滿懷勇氣與希望地進擊,縱使永遠都得不到最終解答,但所有累積下來的東西,就是身為人類此時此地最好的答案。」──沈眠
作者簡介
沈眠
1976年生,與夢媧和貓兒子貓帝、魔兒、神跩及一人類女兒禪共同生活。著有詩集《文學裡沒有神》(一人出版)和短篇小說集《詩集》(角立出版,已絕版)、詩歌寫作計畫《武俠小說》(方格子VOCUS,已下架)等。獲多種藝文補助、文學獎及詩選。詩作、書評與人物專訪,常見於報紙副刊、詩刊雜誌與網路媒體。擁有【最初,只剩下蜂蜜的幻覺。】:mypaper.pchome.com.tw/news/silentshen/
![]() |
12/2登台演奏 |
以寂靜和噪音為樂、大膽挑戰既定觀念的天才,與他人眼中一無是處、生命一片空白的庸才,在此跨越虛實、穿越時空奇妙交會,為無言的當代青年碰撞出新聲。
本書特色
#第六屆「黃山伐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
#韓國小說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
#巧妙融合真實與虛構,映射出當代韓國青年的心靈風景
「黃山伐青年文學獎」是培育青年作者的獎項,於2015年創設。《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趙南柱,在2016年以《獻給柯曼妮奇》獲獎。第六屆共有160部長篇小說參選,《你的4分33秒》獲得評審團壓倒性好評,一致認為將韓國文學提升到新境界,展現韓國小說前所未見的獨特風格。
內容簡介
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的代表作〈4分33秒〉,是一首無聲的樂曲,演奏家靜靜坐在鋼琴前,沒有彈奏任何音符,表達寂靜也是一種創作。對凱吉來說,「噪音」與「寂靜」看似相對,但實為一體。讓樂音靜默,噪音才能自然而生。這不是一首作品,而是一種狀態。
凱吉1992年逝世時,李起同12歲,爸爸不務正業,媽媽靠著包紫菜飯捲拉拔他長大,一心盼望他日後當醫生光耀門楣。可是李起同重考三次才勉強進入法律系,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之際收到過世父親遺留的小說草稿,修改投稿竟得了獎,藉此躋身文壇,期盼的作家夢卻因始終沒有出版社邀稿出書而破滅。在韓國社會飽受冷落與挫折的他,有一天在圖書館偶然發現凱吉的著作……
約翰.凱吉是百年一見的天才,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以個人才華顛覆世俗觀念,引領整個時代的藝術創作潮流。李起同身處現代社會的激烈生存戰,在尋找自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因為平凡備受冷落,不斷遭受挫折與失敗。兩個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物,在並置、比較和對照敘事下,對於「我是誰」的質問,以及存在價值的領悟,意外地不分你我。
好評推薦
「許多韓國影視作品映照出一個極為競爭、壓力極大的社會,一步一步、一關一關,沒有銜接好,就是滑落到社會底層,受到輾壓、歧視、羞辱。那樣巨大的代價足以讓大部分人乖乖就範,寧可選擇一條安穩卑微的路。凱吉對於傳統的違抗,可能在今天的韓國社會中實踐嗎?我不認為李書修這麼樂觀,因為,凱吉(Cage)的意思是「牢籠」,就已經充分說明了今天的韓國社會,以及置身其中的無望。」──台中古典台「音樂達文西」節目主持人/吳家恆
「如果你的人生高峰存在於兒時那篇「我的志願」作文,隨年歲過去卻長成一個普普通通總覺得走在社會邊緣的人,你會在《你的4分33秒》讀見同類──小說家以理性乾淨的筆觸,描繪普通人(也包含了你我認定的天才)於生活中面臨的小小地獄,在頹廢與積極中他們掙扎喘息,卻也讓讀者興起一股想要朝著遠方狂奔而去的勇氣。文字自帶光源,字裡行間散發秩序與透明感,一本如護身符般庇佑當代邊緣心靈的小說。」──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
作者簡介
李書修이서수
1983年於首爾出生,檀國大學法律學系畢業。
2014年經由《東亞日報》新春文藝開始發表小說。
長篇小說《你的4分33秒》獲得2020年第六屆黃山伐青年文學獎。
短篇小說〈美昭的時代〉(音譯)獲得2021年李孝石文學獎。
作者訪談(請開中文字幕)
譯者簡介
謝麗玲
資深社會學學術編輯,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首爾大學韓國語教育中心正規課程六級班結業。目前擔任出版社特約編輯、譯者。
liling2192@gmail.com
![]() |
給他相信的能力吧 讓他相信恨著,也可以得到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 再來談愛吧 |
★簡莉穎的第三部劇本集,收錄愛滋議題劇場代表作《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及台灣首部BL搖滾音樂劇《新社員》本傳+首次集結曝光的番外篇四輯。
★紀大偉專文導讀推薦
劇作家簡莉穎的劇本集之三,全書收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及《新社員》本傳與番外篇四輯,展示出簡莉穎近年創作上對於性別的多元樣貌,與劇場形式的大膽嘗試。
《叛徒馬密》劇本基底為紮實的田野調查,以跨世代的追尋、回顧作為後設架構,一方面呈現台灣同志與愛滋運動的創傷經驗和複雜樣貌,另一方面亦展現出在時代隔閡下,後人對歷史追索的流連及難辨。首演創下三小時完售的紀錄,此後持續加演,為台灣近年劇場界愛滋議題的代表作,激起各方對性別運動歷史、愛滋文本、劇場形式的眾多討論。
《新社員》為台灣首部BL搖滾音樂劇,貼合BL文化與社群的認同投射與情慾流動模式,引動觀眾大量周邊二創,創下台灣劇場界的新紀錄;連連加演下,因二創再連動、衍生劇作家創造春夏秋冬四輯番外篇,首度集結曝光。
作者簡介
簡莉穎
1984年生,彰化員林人。
畢業於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
現任職大慕影藝內容總監,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舞台劇編導演超過30齣。
2011年4月《PAR表演藝術》雜誌選為「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選為「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
著有簡莉穎劇本集《春眠》、《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誠品R79獨立出版專區「戲.夢.人生」特展
時間:2021年11/1~12/31
地點:誠品R79.出版糧行.獨立出版專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不過夢一場。戲.夢.人生,三位一體,看戲如入夢,由戲見人生。展覽以簡莉穎的戲劇呈現為主軸,引領你進入一個開放又私密,虛構卻無比寫實的文字與影像空間,藉此一瞥戲夢人生的吉光片羽。
新書分享講座:
11/14(日) 3:00pm-4:00pm│誠品R79 藝文沙龍(舊書穀倉內)
又是我這個港產宅男,我叫木,大家記得我們「傘下的人」,記得我們每年為香港寫下的一本書嗎?
記得在二○一四年,發現有太多來自權力,在網上網下以假亂真的表達,試圖改寫香港人的記憶。我們因為害怕大家遺忘雨傘運動中的真實點滴,就將不同香港人的故事逐一寫下,最後編寫成為《被時代選中的我們》。
二○二○年,「傘下的人」選擇了離開香港,在台灣繼續出版《我們的最後進化》,為香港留下記憶。說穿了,我們都知道有太多事,在唯國家安全獨尊的香港已經變成禁語,言論的紅線比馬路上的雙黃線更多。一切危及國家安全的,只要《國安法》派上用場的,特區政府就用《國安法》去阻止;《國安法》派不上場的,特區政府就用各種行政手段去阻止。
Freedom of Expression,絕對是二○二○年的抗爭,也是徹底捍衞香港的關鍵。
因為香港這一年,連我這個平時只看動漫的宅男,也忍不住要查看聯合國《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其衍生的《香港人權法案條例》:
第十六條
意見和發表的自由
(一)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
(二)人人有發表自由之權利;此種權利包括以語言、文字或出版物、藝術或自己選擇之其他方式,不分國界,尋求、接受及傳播各種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條第(二)項所載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
(甲)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或
(乙)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衞生或風化。
【比照《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
香港人從前,相信都會把焦點放在(一)和(二);香港人現在,相信都會自動對焦在(三)之上。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正正成為了特區政府的「巨人之力」,以此理由如同始祖巨人般開始操縱市民的記憶。
《進擊之巨人》湊巧在二○一四年也被中國禁播,當年的劇情不過是講述一個被神秘巨人不斷攻擊的國家,民眾捨命反抗的故事。時至今日,劇情已揭示這個國家,原來一開始就利用「巨人之力」操縱全國的記憶,讓市民感受巨人所帶來的恐懼,是用外力攻擊鞏固政權,保護權貴,要求市民犧牲的手段。劇中軍隊的口號:「獻出你的心臟」,正是愛國情懷的頂峰。
但後來,當劇中國家的女皇,決定不再操縱全國人民的記憶,「獻出你的心臟」便消失於無形。一邊追看這套動畫,一邊追看這香港,香港人卻只可嘆道現實總是殘酷的。
現實的殘酷,不只是沒有放棄操縱記憶的女皇,也更因為現實沒有一秒間操縱記憶的「巨人之力」。因此,現實中的二○二○年,成為了限制表達的一年,連拿起八張白紙也會威脅國家安全,只有限制表達、記錄和傳承,才能中斷記憶。香港,有一首不可唱的歌,有一句不能說的話,有一套不可上映的紀錄片,有一題不應問的試題,有一個不可調查的車牌⋯⋯
但偏偏,這些不愛國,都在香港真正存在,也許這正是《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所預視的情況,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在前,面對某種限制在後;在現實中,只有在運用了表達自由的權利之後,才須要承擔種種後果。形成二○二○年,香港人須要共同面對如西西弗斯神話般漫長的故事。不少香港人只是為享受與生俱來的表達自由,卻有人因此而辭職或被辭職,有人因此而被告上法庭,有人因此而離開香港,也有人因此而入獄⋯⋯
這些人,並不只是記者;表達自由,也不只是記者的事。我們「傘下的人」略盡綿力可做的,只是將這些人的故事,記下來,寫出來,趕在香港淪為只有記憶的權利,沒有表達的自由之前,寫下這一本《香港現形記》。表達、記錄和傳承,就是香港人二○二○年的抗爭。
緬甸的抗爭中,有公民記者為了保存記憶,不惜每天都自己將新聞排成PDF發佈;也有普通人因為接受外媒的訪問而「被失蹤」。
不知道香港人何時何日會變成緬甸人一樣,還是在二○二一年,我們已經一樣?
1984不是過去,2046並非未來
美麗新香港已然誕生
我們繁榮穩定,只要不睜眼
我們和樂安全,只要不聽聞
我們自由自在,只要不出聲
我們仍有愛的權利,只要先真誠熱愛這個美麗的新香港
香港,
有一首不可唱的歌,
有一句不能說的口號,
有一部不可上映的紀錄片,
有一題不應問的試題,
有一個不可調查的車牌……
現在的香港,就像一張張底片。
漆黑背後,
是拼命不讓底片曝光的人們,
待時機成熟,
沖曬好的照片將會慢慢現形。
這,是香港人沒法表達的故事。
這,是香港人沒法記錄的故事。
這,是香港人沒法傳承的故事。
他們是城市的紀錄者,
記錄一個又一個香港人尚未失去的故事。
在謊言變成真相之前,寫下這一本《香港現形記》
表達、記錄和傳承,就是香港人2020年的抗爭。
作者簡介傘下的人
為香港多位傳媒工作者的集合體,從2014年雨傘運動開始,主動無償採訪報導社會運動人事物,每年集結一書,為香港政治與社會意識的變遷做見證。著有《被時代選中的我們》、《亞視永恆》、《有冇人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有些醜陋的香港人》、《誰賣走了我的香港》、《我們的最後進化》。彤
新紮記者,政治圈中打滾木鳥
自由記者及文字工作者,曾工作於香城電台及水果日報。筆從心
最壞時代力不從心,跟隨城市沉入深淵,在黑暗中寫下見證,最好時代願筆從心。婷
對遇見的人與事珍重且不願袖手,一直在寫人訪的前記者。海
暴大畢業,想保持熱血安
新聞系畢業生 / 傳媒工作者 / 仍留在香港的人可樂妹
前記者。不知道一支筆是否可勝過聯合艦隊,只知道文字可陪伴憂傷的人。E君
MK妹,鍾意ERROR多過MIRROR。覺得自己壞過凱婷,想透過寫字淨化身心靈。Yoyo
傳媒界逃兵,由寫要寫嘅嘢,變成寫想寫嘅嘢。美奈
文字工作者,喜歡聽與說,因為傾偈是抵抗世道的最好方法。靜
硬頸學生一名,相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郁
暴大畢業。做逃兵之後好想念十年記者生涯的自由時光。Rosie
每天飲水坐直早瞓,定時運動,繼續思考和做啲嘢。
我們「傘下的人」,有幸來到台灣。
從事藝術的家父早年駐台工作,回港後,他亦多留意台灣新聞、文化、音樂,我耳濡目染。
〈明天會更好〉是小時候常聽到的歌曲,雖當時不諳國語,但聽著不同歌手以不同的腔調唱出,委實有趣,且看其歌名也能顧名思義。後來長大了,知道歌詞:「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
父親補充,這首歌,是台灣國民黨政府1985年慶祝「光復」四十周年時首播。如按《詩經》分類,屬於被當權者使用的「頌」。
香港,在2019年,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反修例運動,年輕人為了他們的理想,在催淚煙中胼手胝足,甚至在黑森森的槍管下也是勇往直前。後來,在肺炎疫情下,香港實施「限聚令」,連同食肆、娛樂,甚至公眾集會都不被允許了。從前在北京眼中的「示威之都」,也因「限聚令」不再。
有政黨說,如同戒嚴。
也是2019年底,滾石唱片釋出了羅大佑〈明天會更好〉的原詞:
「嘶啞著你的咽喉/發出一陣怒吼/讓我們撕碎這舊世界」
。
後來有人翻查史料,原來歌詞更改,實因台灣當年尚未解嚴,原詞被認為過於灰暗,後來由所謂音樂、文化界人士加以所謂的潤飾,就有了傳唱三十四年的版本。
足足三十四年。莫說仍然封閉的中國大陸,原來,即便連一衣帶水的香港的我們也誤解了這首歌。
原來是「風」,出自民間,也有「諷」的成份。
而當原版歌詞解封後,中、港、台三地華語地區亦有反響,有人重唱原版歌曲,並配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關台灣戒嚴時期的片段,讓原版歌曲再一次活過來。
翻案的爆炸力,不比原作少。
縱使,我們聽了三十四年的和諧之音。
本書寫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前,編訂於生效後,內容是否要改動、增刪,曾困擾我們。
然而,與其煞費思量研究最終由中央擁釋法權的條文,我們最後決定原文刊出,不作增刪。
原因有三:
一、我們只是紀錄者,從未參與或介入任何行動、組織、亦從未策劃任何計劃;
二、我們一介書生,欠缺煽動、干擾、攻擊機構,甚或顛覆政權的能力或意圖;
三、本書避秦,到台灣出版,整個過程我們沒收取台灣或外國機構一分一毫資助。
也是〈明天會更好〉的經歷讓我們知道,若時不予我,有時可以做的,就是養浩然之氣,主旋律儘管就由他們吹奏。
然而,當文字一日不滅,紀錄者一息尚存,真相總會有曝光的一天,哪怕是三十四年。
紀錄,只有字與紙,黑與白。
不存在上大人可乘虛詮釋的空間。
李由之
202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