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狐狸與我



一本關於動物、關於生命的圖文繪本。希望這些創作能讓你回想起一些早已遺忘的往事,那些其實一直都在心底的片段;更期盼這些作品能讓人稍稍擺脫這個世界的虛假和偽裝……







現在,先讓作者說個故事給你聽...
  與我相處十六年的狗狗「狐狸」,牠很怕洗澡,因此每天我洗澡時必定守在浴室門外,等我出來就露出同情的眼光,以臉頰磨蹭我的腿部,以示安慰。
  狐狸過世的第二天,我從浴室出來,頓時彷如走入寂然的荒原,狹小的走道似乎無盡的拉長,我崩潰地再也無力舉足走出那燈光黯淡的走道。
  兩年之後,我搬家把葬於後院樟樹下「狐狸」的遺體一起遷往新居。然而接著好長一段時間我經常夢到舊居通往浴室的那條走道,如迷宮般地延伸,不知盡頭,偶見外圍屋宇頹圮荒涼暗沈,醒來猶有餘悸,喉頭乾燥地不能發聲。我把這夢視為某種昭示,於是我開始著手作一系列人與狗的畫作與書寫,我知道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出口。創作期間我與眾多曾相處的狗狗重逢。畫作、書寫完成後,這夢不再,但還是常有狗狗在夢裡相伴而行,在河邊微風吹拂的黃昏。


<關於本書>
   你曾經深深地望著狗狗的眼眸嗎?那一汪光泉如隧道般地讓人回到遠古洪荒時,人與狗的相遇情景。透過互望的眼神,人與自然貼近了,暫時放下人世間紛爭的煩勞。
   從小就與狗為伴長大,伴我最久的狗─—狐狸─—有十六年之久。牠的過世幾乎讓我生命崩潰,至今仍覺靈魂似乎缺了一角。懷念之餘我畫了四、五十幅人與狗的畫,也寫下了不少的文字敘述。是療傷止痛也是戀戀不捨。
   最近媒體大爆鼬獾狂犬病,發布新聞者,對這稱之為「拉皮斯」的病毒沒有任何說明,這病毒會轉移貓狗嗎?會傳染給人嗎?沒有人給答案。但不論如何,已造成人們的恐懼,於是大量被棄養的狗流浪在外,等著被人撲殺或悲痛而亡。
   看著這種令人痛心的情況,我沒有能力扭轉。但如果能結合一些有心人,可能就會有一點貢獻:我把這幾年來關於人與狗的畫與文字集結成冊,出版販售,所得將捐助流浪動物之家,讓他們能多獲得一些資源可以照顧更多人類的好友。更重要的是,想藉著這本書感動更多的人,替台灣弱勢的狗狗們發出一點聲音。
   對於人和狗的關係,除了令人感動之外,還可讓人省思。叔本華曾說過如此一段話:「如果沒有狗類可以讓人類毫無懷疑地看著牠們忠誠的臉,一個人怎麼擺脫人類無窮的偽裝、虛假和惡毒呢?」經過了約二百年,看來我們更需要這些忠誠的臉孔來映照我們的生活。


 <真心推薦>
  「圖像創作者,大多不愛文字閱讀的,更別說能思路清晰的以文字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反過來也一樣,能進行文字創作的,也都沒繪畫能力。盛先生是難得的畫家愛讀書又能寫作。
  感謝盛先生以豐富的圖文創作分享他生命中與狗的深刻互動。看盛先生的作品,我們也被他的作品療癒著。
  人狗相伴,帶來
  一種有溫度的孤寂感。
  還好,這世界有狗。」
  ──侯俊明,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一度還是拍賣場上台灣當代藝術最高價的諦造者。近幾年一邊畫圖一邊寫字,創作能量持續不墜。


<關於作者>
 盛正德 文/
   無從選擇地出生於水瓶座,隨著時間的流逝,瓶內的水逐漸蒸發,敲打出的音階也就不同了。年輕時畫著大幅的油畫,如今畫了好一陣子的油性粉彩,華麗的色彩不見了;畫面常是回首看見燈火闌珊處的景緻。不知幸或不幸每天仍在動筆──畫筆或中性筆──頑固地不用電筆。

  除了作畫寫字之外,喜歡看書及電影,近十年畫展少了些,另在社大講藝術電影,希望能聚集更多同好共賞、共談。

  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不,不是獨處,總有狗狗相伴,常和狗狗說些莫名其妙的話,狗兒們歪著頭用充滿疑惑的眼睛看著我,說到後來自己也迷惑地不知所云。

  常常一狗一人山中散步,或是人在夢中探險,狗伴床側守望。

  每日的生命實踐從夢與創作展開……


著作:
《有一條河名叫中港溪:中港溪畫記》苗栗縣文化中心出版
《覡者妖言》(彩藝得)
《以畫療傷》(心靈工坊)
《時間的影子》(心靈工坊)

《永遠的下一站》(一人出版社


<內容試閱>


我四週的人事物時時在變化,但狗卻永不棄的跟隨,牠總是忍讓我很多莫名其妙的言行。創作失敗時牠安撫我的沮喪,創作完成不論好壞都替我高興。

小狗蹣跚地向我跑來,柔軟的耳朵如波浪般起伏,有長長地睫毛、晶亮地眼睛如深海似的澄澈。我想,當牠們誕生那一刻一定好多天使來為牠們祝福,希望世界因牠們而美好。

一雙趴在窗台上,被毛覆蓋的手,忙碌地如打拍子似地上下敲擊。這是狗狗迎接我的詼諧曲,歡欣的快板。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午夜巴黎藝文沙龍


《我們的時代:海明威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
VS《富家子: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2》
VS《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



11/15午夜巴黎預購派對

午夜巴黎計劃第二部曲!
繼預購派對醉人的演出之夜後,精彩講座陸續登場。
新版大頭面具也將登場,特請畫家目前勉強手工繪製。
近日即將出沒各活動場合,請密切注意講座、演出、派對時間表!

(活動持續更新中)
費茲傑羅
海明威


葛楚‧史坦

講題:超譯海明威與費滋傑羅—那一年我們在巴黎
時間:2013年12月5日(四)19:00-20: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講者:陳榮彬(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費用:100元

表演:午夜巴黎/乾淨明亮的一日
時間:2013年12月13日(五)19:00-20:00
地點:誠品松菸店一樓透明小屋
導演/編劇:顧軒
演出:陳婉婷
會後朗讀:一人出版社 劉霽、南方家園出版社 劉子華、逗點文創結社 陳夏民

講題:午夜巴黎——藝術的美好年代
時間:2013年12月19日(四)19:00-20: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講者:李梅齡(雙瑩文創總經理,資深藝術媒體人)
費用:100元

講題: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午夜巴黎記事
時間:12/21(六)1500~1630pm
地點:台南 政大書城
講者:一人出版社 劉霽、南方家園出版社 劉子華、逗點文創結社 陳夏民

講題: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午夜巴黎記事
時間:12/22(日)1500~1630pm
地點:高雄 三餘書店
講者:一人出版社 劉霽、南方家園出版社 劉子華、逗點文創結社 陳夏民

講題:為什麼閱讀海明威?從《我們的時代》到《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時間:2014/1/11(六)14:00-15:30
地點:南崁1567小書店

講者:陳夏民(本書譯者)

講題: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午夜巴黎記事
時間:01/18(六)1500~1630pm
地點:新竹 瓦當人文書屋
講者:一人出版社 劉霽、南方家園出版社 劉子華、逗點文創結社 陳夏民


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午夜巴黎記事──重回文學與藝術的黃金年代
時間:27日(五)12:00~12:45
地點:台北國際書展/世貿一館/藍沙龍
講者:一人出版社 劉霽、南方家園出版社 劉子華、逗點文創結社 陳夏民

午夜巴黎──藝術的美好年代
時間:28日(六)21:00~21:45
地點:台北國際書展/世貿一館 / A332讀字部落攤位
講者:一人出版社 劉霽、南方家園出版社 劉子華、逗點文創結社 陳夏民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富家子─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2

你先是乾了一杯,
接著一杯再乾一杯,最後杯中物乾了你

富家子─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2
The Rich Boy-Selected Stories of F. Scott Fitzgerald

讓我跟你說說真正的有錢人,他們跟你我皆不同。

本書收錄六篇費茲傑羅的短篇經典,選篇聚焦在糾纏費茲傑羅一生,並直接導致他瘁逝的酒精上,深入感受這位才華洋溢的偉大作家之脆弱與掙扎。其中包括深刻表現了有錢人心理上的優越與隨之而來的空虛,備受海明威讚譽的短篇小說傑作〈富家子〉;探討深陷酒癮,難以自拔的〈酗酒案例〉及〈新生〉;描繪戒酒清醒,重返現實之困頓的〈重返巴比倫〉及〈失落的十年〉;最後跟隨〈作家的午後〉一同體會所謂的靈感,是如何在失落與無措的夾縫間,在時光的淬煉濃縮下而生。

關於
史考特‧費茲傑羅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1896–1940) 

「我醉了許多年,然後死去。」

費茲傑羅發跡於咆哮的二零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放眼盡是伴隨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及經濟繁榮而來的無盡狂歡,費茲傑羅稱之為不停搖擺的「爵士年代」。他華麗時髦的文筆正逢其時,成為當時文壇最出風頭的金童。但這時代對他或所有人來說都太短暫,夜夜笙歌的背後,他及整個社會的經濟情況都只是金玉其外。不久經濟大蕭條降臨,他的個人問題也浮上檯面:債台高築,妻子精神不穩定,嘔心瀝血、寄與厚望的小說,銷量也一本不如一本,手上的酒卻一杯接一杯停不下來。他一輩子在虛榮與幻滅之間苦苦掙扎,最終曾在筆記本為自己寫下如此墓誌銘:「我醉了許多年,然後死去。」

費茲傑羅如今已位列美國偉大作家,並代表了一個浮華與失落並存的時代。他的才華耀眼,而其沉淪令人惋惜。究竟躁鬱的妻子是消磨了他的才華,亦或加深了他對幻滅的體認;而酒精到底是刺激了靈感,還是折煞了寶貴的精力,這一切終難定論。但他的掙扎就跟美國許多偉大的文學心靈,如海明威、愛倫坡、福克納、錢德勒、凱魯亞克等人一樣,以手中的筆反映了整個時代與人性的掙扎。

譯者簡介 
劉霽
  大學念中文系,研究所赴英研讀文學與電影,以讀小說看電影為本分。創立一人出版社,總是把創作、翻譯與出版混為一談。譯有《影迷》、《再見,柏林》、《柏林最後列車》、《冬之夢─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


午夜巴黎計畫第二章,啟動!最好的朋友,最強的對手,海明威、費茲傑羅再度交鋒!

☆《我們的時代:海明威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VS《富家子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2

午夜巴黎計劃再添新血,「逗點文創」「一人出版」外,同場加映「南方家園出版社」之《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完整呈現《午夜巴黎》電影中那才華匯聚、繽紛燦爛的藝術黃金年代。


2014年年底,萬勿錯過午夜巴黎計劃第三部曲完結篇:日與夜的對決。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毒氣室前夕,開往酒店派對的最末一班列車


2013.10.24《破報》書評
文/PenPouch

於我而言,《柏林最後列車》根本就是柏林版《大亨小傳》。我猜二者之所以地位懸殊、欠缺相提並論,有從巨觀政體到微觀身體的二三原因。它描繪1930s柏林複雜的政經生態,且對共產主義和左翼運動有異常細膩的、同情式甚至認同式的刻畫─冷戰體制與英美文學典律之生成(選取和排除),關係極其密切。它的大亨Norris,幽微陰暗、病態邪佞,乃一悖反所有正向思考、屢屢失控的「反英雄」(而非「悲劇英雄」);而且,他恐怕是bi(好萊塢主流愛情電影拒斥,也難見容獨立製片同志電影)甚至他居然還是M─更過分的是,書中SM場面卻少得可憐。無論如何,Norris都比不上蓋茨比。
大學時看《酒店》(Cabaret,1972),麗莎明妮莉與納粹前夕之柏林令人著迷。多年後讀到這本原著《再見柏林》,它對高度資本主義和熱烈國族主義的納粹前夜,描繪一如透視解剖圖。歷史自我重複:兩位總統任期後半,都有批判者宣布:台灣已進入德國威瑪時代(意即二位總統都是希特勒)。對我來說,沒有共產黨、沒有前衛藝術(以及二者之挫敗與墮落),就不叫威瑪。讀畢《再見》,讚嘆之餘想起它應與(湯瑪斯曼終生暗戀的兒子)克勞斯曼的《梅菲斯特》併讀。後者呈現了虛假矯揉、偽善扮戲被視為人際社交和系統運作「必要之惡」的1930s柏林;無論面具為何,要獲得名利與奪取權力,你至少要上舞台。
二小說合稱《柏林故事集》,作者寫透30s柏林的墮落,但他從各階級人物的惡看出了善,與悲傷;他也不掩飾自己的惡與內疚。「惡之平庸」正流行,漢娜鄂蘭當初是對「個體─體制」做內部式、內省式思考,而非朝向外部、朝向他人的指責。但此詞彙近乎氾濫,似乎,使用了它,我就既不平庸也不邪惡了─對方才是。反諷的是,當今這種詞彙使用法,恰好就是這詞彙所指摘的。我認為,此詞彙所促生的激情應該是:我是否也在體制裡?即使我不在那個體制內、但我是否其實仍嵌在我尚未廓清其輪廓結構的另一個體制裡?話說回來,這些能夠進入體制、執行體制運作的「作惡的平庸者」,難道不正是既得利益者或掌握權力者、也就是台灣一向推崇、出身名校的優秀人才嗎?左翼布迪厄稱之「秀異者」─這詞在台灣如今竟也成為肯定詞彙了。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偉大的二流小說家──伊薛伍德的柏林浮世繪

2013.06.22《中國時報開卷版》(原文聯結)
文/何致和(作家)
沒有人在寫作之初便立志當二流作家。一開始,他們的目標和眼光都是很高的,就算不能像荷馬或莎士比亞名留千古,也應引領一時風騷,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這夢想不易達成,最好也別隨便戳破。畢竟,當一位致力書寫者被說成「二流作家」時,那種悲哀與無奈是可想而知的。
二戰前後的生活經驗紀錄
這種情況也有例外。1946年12月的《紐約時報》刊出了一篇關於《柏林故事集》的書評,撰文者阿爾弗雷德.凱辛先說作者伊薛伍德是「真正的小說家」,緊接著又補上一句:「真正的二流小說家。」凱辛是當時美國文化界重量級的評論者,無論再怎麼強悍的作家,恐怕也經不起這樣的一記重擊。不過凱辛這話絲毫沒有譏諷或挖苦的成分。他接下來話鋒一轉,批評像卡夫卡、普魯斯特這樣的「偉大作家」不知精簡,不會全心全意寫小說,雖深知如何讓敘事容易理解,卻竭盡所能在新形式的創造上,彷彿唯有如此才能感到安全。
凱辛把「二流作家」當成讚語,見解固然獨斷,但若我們追溯伊薛伍德早年文學經歷,便不難發現箇中深長意味。伊薛伍德1904年生於英國,家世良好,曾就讀倫敦大學醫科,但輟學隨詩人好友奧登前往當時以性自由著稱的柏林。在《小說面面觀》(商周)作者佛斯特的指導下,他將這段經驗寫成《柏林最後列車》與《再見,柏林》,於歐戰前的英國出版。二戰結束後,隨著伊薛伍德移民美國,這兩本書也被合併成《柏林故事集》,於1945年在紐約重新發行。隔年凱辛即針對此書在《紐約時報》發表這篇書評。
始終堅守寫實主義路線
伊薛伍德寫這兩本書時不到35歲,那時正是現代主義極其興盛的時期。早他10年,有吳爾芙《戴洛維夫人》(高寶)、喬哀斯《尤利西斯》(九歌)和福克納《聲音與憤怒》(桂冠),與他同時,有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志文)與卡夫卡《審判》(漫步)。在排山倒海而來的現代主義思潮,與這麼多偉大作家的環伺之下,伊薛伍德卻不為所動。他似乎沒有搭上這股創新的潮流,仍沿用傳統的寫實主義路線。因此這兩部作品,無論是用當時或現在的眼光來看,在技術上不免顯得有些簡單、守舊、新意不足。
在凱辛眼中,這些竟全都成了優點。他認為,在伊薛伍德所處的時代,當一位二流作家簡直是件了不起的事,比模仿一流小說家還難得多。確實,伊薛伍德不是先驅人物,卻是個素養良好的藝術家。他受到寫實主義的薰陶,也堅持待在這個富饒豐厚的傳統裡。他的創作不是為了人類和歷史帶來什麼新概念,而是在於以具有創造力的方式,展示真實的人類生存場景。更重要的是,他不像那些偉大作家,為堅持某種藝術形式而自外於社會大眾,他寫作的目的是為了「享受」──對創作者本身是如此,對讀者來說也是。
縱情享受創作與生活,不為創新而創新,堅持作品與讀者的交流,此為二流小說家的幾點特質。而這些特質,或許正是《再見,柏林》被百老匯製作人相中,連番改編成音樂劇與電影的原因。這部作品在1966年改編成音樂劇《酒店》,成為百老匯的經典戲碼。6年後的電影版本更造成轟動。改編後的作品如此成功,不免讓原著作者有點尷尬,因為後來的讀者幾乎都是因為電影《酒店》才知道原著與作者的存在。
道出柏林的浮華與衰頹
音樂劇與電影雖遮去不少原著的光環,卻掩不住這兩本書的出版價值。伊薛伍德除了成功創造莎莉.鮑爾斯這位經典人物,更重要的是《柏林故事集》呈現出第一手的德國經驗。那是二戰前的柏林,威瑪共和最後的繁華、自由和頹廢之地。他混跡在污穢與雅緻之間,在燈紅酒綠中觀察各式各樣人物的生活,巧妙融合柏林最私密、最不為人所知之處,以及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寫出了那座城市的衰落與憂慮,早人一步揭示了納粹那掃除一切的興起。這是一種「在場」的經驗,無論是在戰前或戰後,都彌足珍貴。
誠懇紀錄現實世界,是凱辛認為的二流作家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凱辛早在1946年便揭露了「大眾」與「享受」兩點特質,似乎預先言中伊薛伍德柏林故事日後在百老匯和好萊塢的成功。不過凱辛倒說錯了一件事,他說《紫羅蘭姑娘》是伊薛伍德最好的作品。事實證明,他最好的作品是在60歲寫的《單身》(新經典)。美國女作家斯泰因曾說:「我們全都是二流作家,只不過有些人或許能成為偉大人物。」《單身》讓伊薛伍德證明他是其中一個,且與他的同志傾向與精采感情生活有關,但那已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照閱讀:《紐約時報》相關介紹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酒店》再度開張巡演



 酒店 Cabaret
(預告)

導演:Bob Fosse
主演:Liza Minnelli


《再見,柏林》所改編的電影《酒店》(Cabaret),由歌舞片知名導演鮑伯‧佛西執導,能歌能演的一代名伶麗莎‧明妮莉主演,1973年入圍奧斯卡十項大獎,與入圍十一項的《教父》各領風騷,最後《教父》抱走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酒店》則抱走了最佳導演與女主角等八項大獎。兩片攜手同成影史經典。

配合伊薛伍德的經典之作《柏林故事集》在台上市,以他的小說為本,同樣躋身影壇經典的歌舞片《酒店》也將再次巡迴各地放映。

更特別的是,今年台北電影節經典重現單元也將放映鮑伯‧佛西的另一巨作──《爵士春秋》鮑伯‧佛西多才多藝,優遊於電影、歌舞、戲劇界。電影作品不多,但部部皆勇敢挑戰形式及內涵的界線。《酒店》跟自傳性的《爵士春秋》可說是其生涯代表作,完美結合了歌舞及戲劇形式,同時又不失濃厚文學韻味。能恰巧在同時期一次欣賞這兩部作品,機會難能可貴,影迷們可千萬別錯過囉。


《酒店》巡迴行程(陸續更新中):
6/21(五) 19:30 @ Somebody Cafe低消入場150,指定飲品暢飲,搶先購票聯結

7/02(二) 19:30 @ 魚木人文咖啡廚房(低消入場)

7/13(六) 14:00 @ 公館書林書店(免費入場)
因颱風來襲,順延一週,改於7/20(六) 14:00舉行
特別影評場:影評人但唐謨將親自現身說明為何會將此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7/19(五) 19:00 @ 永樂座台大店(100元,含飲料一杯)

7/25(四) 19:00 @ 桃園只是光影(100元入場)


《柏林故事集》相關讀書會及座談活動:
7/18(四) 19:30 @ 永樂座台大店
《柏林故事集》讀書會(報名聯結

7/26(五) 20:00 @ 桃園只是光影
《柏林故事集》讀書會(100元入場

7/27(六) 15:30 @ 南崁1567小書店
座談:柏林故事與台北故事──一人在城市(免費入場)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柏林故事集 The Berlin Stories

6/20共舞至沉淪

伊薛伍德畢生代表作,最知名的柏林故事,精裝合集一次典藏

《時代雜誌》、美國國家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最知名的代表作,以冷靜旁觀之眼,觀察芸芸眾生伴隨納粹崛起前的德國邁向沉淪,一窺柏林紙醉金迷卻黑影暗伏的生活。



《柏林故事集》集合了同樣描寫一九三零年代柏林的《柏林最後列車》(1935)與《再見,柏林》(1939)兩部經典之作。作者透過不同階層、國籍、黨派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交織出一幅精緻的浮世繪,讓人得以深入那光憑歷史也說不清的社會黑暗與人性幽光。優美的文筆與獨特洞見也讓此書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誌》同時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內容簡介
「我是一台不閉快門的相機,完全被動,不斷記錄,毫不思考。」
「不,即使到現在,我仍無法完全相信這一切真的發生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柏林,百廢待興,所有規矩與束縛也隨之解放,是充滿各種可能與機會的自由之地,共產、法西斯等各式思想大鳴大放,各國人士絡繹不絕,或鑽營或偷生。但沒有人會想到,燦爛火光伴隨著邪惡陰影,浩劫如此悄無聲息地降臨,一切已無可挽回。

第一部分《柏林最後列車》是主要聚焦於英國人亞瑟的長篇,亞瑟是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品味奢華但負債累累,文質彬彬但神秘兮兮,膽小懦弱但盡做些見不得光的事,為人羞怯但酷嗜性虐待。他看似狡詐尖滑,卻又具有某種不可思議的天真氣質,及敏銳的生存本能,一如柏林這個大城市般如此複雜與迷人。他身邊圍繞著兇惡的秘書、多愁善感的男爵、單純熱情的共黨朋友、以及深有城府的共黨頭子,而他在其中逢迎取巧,心機算盡,設法謀生。敘述者旁觀他遊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帶,也遊走在柏林這個城市,但這城市遠比他想像得還要更深沉多詐。

第二部分《再見,柏林》則分六章,每章聚焦於不同的人物,有三姑六婆的房東施洛德女士與房客在公寓中上演猶如舞台劇般的生活;有英國人彼得和德國人奧托兩個男人間悲劇性的同志情感;有充滿愛恨情仇,屬於低下階層的諾瓦克一家;也有上流社會的猶太豪門藍道爾家,他們擁有一切,卻也隨時可能失去一切。更有堪稱文學史經典人物,既純真又世故的英國拜金女莎莉。他們一同生活在柏林這個繽紛大城市,也一同邁向沉淪。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


出生於英國西北的切希爾。曾就讀劍橋大學,但中途輟學。也曾短暫於倫敦國王學院研習醫學,但1929年決定隨詩人好友奧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當地待了四年,正好見證納粹在德國的興起。離開德國後曾旅居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比利時、丹麥。於1939年來到美國加州,二次大戰也隨即爆發,餘生即定居於此。

伊薛伍德與洛杉磯藝文界多所往來,也曾參與編劇工作,並持續寫下多本小說。在風氣未開的當時,同志身分亦廣為人知,與畫家唐‧巴卡迪(Don Bachardy)至死不渝的戀情蔚為佳話。

伊薛伍德的作品以自傳色彩濃厚著稱,甚至不避諱直接以作者本名作為書中敘述者的姓名,但也曾謂書中的伊薛伍德未必就等同於現實中的伊薛伍德。其餘代表作品包括《單身》(新經典文化)、《All the Conspirators、《Prater Violet》、《Down There on a Visit》、《A Meeting by the River、《The World in the Evening

譯者簡介 
劉霽
大學念中文系,研究所於英國研讀文學與電影,以讀小說看電影為本分。創立一人出版社,總是把創作、翻譯與出版混為一談。譯有《影迷》、《再見,柏林》、《冬之夢─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柏林最後列車》。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柏林最後列車 Mr. Norris Changes Trains

6/15最後列車自台灣發車
「精確描繪出一個正邁向沉淪的社會。」─喬治‧歐威爾

《時代雜誌》、美國國家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描繪納粹德國的代表作,以冷靜旁觀之眼,觀察芸芸眾生伴隨納粹崛起前的德國邁向沉淪,一窺柏林紙醉金迷卻黑影暗伏的生活。




小說出版於1935年,為伊薛伍德首次嘗試描繪第一次大戰後看似歌舞昇平,卻面臨經濟崩潰與政治動盪的德國柏林。此書與同樣描寫一九三零年代柏林的《再見,柏林》(1939)被合稱為《柏林故事集》,並同時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誌》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內容簡介
「我究竟做了什麼,要落得如此下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柏林,百廢待興,所有規矩與束縛也隨之解放,是充滿各種可能的機會之地,共產、法西斯等各式思想大鳴大放,各國人士齊聚於此,或尋求自由,或鑽營偷生。

本書主角亞瑟自英國來到柏林,在一片混沌中汲汲營營,苟且度日。亞瑟是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品味奢華但負債累累,文質彬彬但神秘兮兮,膽小懦弱但盡做些見不得光的事,為人羞怯但酷嗜性虐待。他看似狡詐尖滑,卻又具有某種不可思議的天真氣質,及敏銳的生存本能,一如柏林這個大城市般如此複雜與迷人。他身邊圍繞著兇惡的秘書、多愁善感的男爵、單純熱情的共黨朋友、以及深有城府的共黨頭子,而他在其中逢迎取巧,心機算盡,設法謀生。敘述者旁觀他遊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帶,也遊走在柏林這個城市,但這城市遠比他想像得還要更深沉多詐。

而且沒有人會想到,燦爛火光伴隨著邪惡陰影,浩劫如此悄無聲息地降臨,一切已無可挽回。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
出生於英國西北的切希爾。曾就讀劍橋大學,但中途輟學。也曾短暫於倫敦國王學院研習醫學,但1929年決定隨詩人好友奧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當地待了四年,正好見證納粹在德國的興起。離開德國後曾旅居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比利時、丹麥。於1939年來到美國加州,二次大戰也隨即爆發,餘生即定居於此。

伊薛伍德與洛杉磯藝文界多所往來,也曾參與編劇工作,並持續寫下多本小說。在風氣未開的當時,同志身分亦廣為人知,與畫家唐‧巴卡迪(Don Bachardy)至死不渝的戀情蔚為佳話。

伊薛伍德的作品以自傳色彩濃厚著稱,甚至不避諱直接以作者本名作為書中敘述者的姓名,但也曾謂書中的伊薛伍德未必就等同於現實中的伊薛伍德。其餘代表作品包括《再見,柏林》《單身》(新經典文化)、《All the Conspirators、《Prater Violet》、《Down There on a Visit》、《A Meeting by the River、《The World in the Evening

譯者簡介 
劉霽
  大學念中文系,研究所於英國研讀文學與電影,以讀小說看電影為本分。創立一人出版社,總是把創作、翻譯與出版混為一談。譯有《影迷》、《再見,柏林》、《冬之夢─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柏林最後列車》。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再見,柏林 Goodbye to Berlin (末日只會一來再來版)

6/15浩劫重生,改版上市
「精確描繪出一個正邁向沉淪的社會。」─喬治‧歐威爾

《時代雜誌》、美國國家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最知名的代表作,以冷靜旁觀之眼,觀察芸芸眾生伴隨納粹崛起前的德國邁向沉淪,一窺柏林紙醉金迷卻黑影暗伏的生活。





小說出版於1939年,為一本半自傳體小說,筆觸冷靜尖刻卻栩栩如生。小說家正逢第一次大戰後德國社會歌舞昇平,經濟崩潰與政治動盪陰影卻逐漸逼近的年代,透過幾位不同階層的人士折射出納粹崛起前夕柏林的社會氛圍。此書與同樣描寫一九三零年代柏林的《柏林最後列車》(1935)被合稱為《柏林故事集》,並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與《時代雜誌》同時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再見,柏林》於1951年首度被改編為百老匯舞台劇《我是照相機》(I Am a Camera),接著1955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但更為轟動的是1966年根據同書改編,並獲得東尼獎的音樂劇《酒店》(Cabaret)。1972年知名導演鮑伯‧佛西重新融合音樂劇及小說菁華,拍成電影版《酒店》,並找來麗莎‧明妮莉扮演全片重心莎莉‧鮑爾斯,塑造出影史最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之一。隔年在奧斯卡獎與《教父》同台競技,獲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等八項大獎,攜手與《教父》成為影史經典。

內容簡介
「似乎有一種邪惡、一種疾病在感染今日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柏林,百廢待興,所有規矩與束縛也隨之解放,是充滿各種可能的自由之地,共產、法西斯等各式思想大鳴大放,各國人士匯聚於此,或鑽營偷生,或尋求發達。但沒有人會想到,燦爛火光伴隨著邪惡陰影,浩劫如此悄無聲息地降臨,一切已無可挽回。

英國籍的敘述者冷眼旁觀,細細描繪出在柏林生活的各色人等。有三姑六婆的房東施洛德女士與房客在公寓中上演猶如舞台劇般的生活;有英國人彼得和德國人奧托兩個男人間悲劇性的同志情感;有充滿愛恨情仇,屬於低下階層的諾瓦克一家;也有上流社會的猶太豪門藍道爾家,他們擁有一切,卻也隨時可能失去一切。更有堪稱文學史經典人物,既純真又世故的英國拜金女莎莉。他們一同生活在柏林這個繽紛大城市,也一同邁向沉淪。

本書共分六章,每章聚焦於不同的人物,可以短篇小說觀之。全書也大略按時序層層推展,人物穿插於各章節,並隱隱帶出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動,綜觀亦是一本長篇小說,完整呈現了一九三零年代柏林的變遷。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


出生於英國西北的切希爾。曾就讀劍橋大學,但中途輟學。也曾短暫於倫敦國王學院研習醫學,但1929年決定隨詩人好友奧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當地待了四年,正好見證納粹在德國的興起。離開德國後曾旅居歐洲各地,包括葡萄牙、荷蘭、比利時、丹麥。於1939年來到美國加州,二次大戰也隨即爆發,餘生即定居於此。

伊薛伍德與洛杉磯藝文界多所往來,也曾參與編劇工作,並持續寫下多本小說。在風氣未開的當時,同志身分亦廣為人知,與畫家唐‧巴卡迪(Don Bachardy)至死不渝的戀情蔚為佳話。

伊薛伍德的作品以自傳色彩濃厚著稱,甚至不避諱直接以作者本名作為書中敘述者的姓名,但也曾謂書中的伊薛伍德未必就等同於現實中的伊薛伍德。其餘代表作品包括《柏林最後列車》Mr. Norris Changes Trains又名The Last of Mr. Norris《單身》(新經典文化)、《All the Conspirators、《Prater Violet》、《Down There on a Visit》、《A Meeting by the River、《The World in the Evening

譯者簡介 
劉霽

大學念中文系,研究所於英國研讀文學與電影,以讀小說看電影為本分。創立一人出版社,總是把創作、翻譯與出版混為一談。譯有《影迷》、《再見,柏林》、《冬之夢─費茲傑羅短篇傑作選》、《柏林最後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