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閱讀‧世界】裂而無聲的文學現場

 2022.01.29《聯合報》

文/沈默



韓國是一個森嚴的分級世界,這一點從韓國電影、韓劇乃至於藝人位階(演員、偶像、諧星)層層區隔,就能清楚看見,無論是展現群體壓迫、高自殺率的《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探討社會階層《寄生上流》,抑或生死存亡癲狂人性的《魷魚遊戲》,那種不得翻身感簡直讓人絕望,彷彿南韓人過的是無間生活,一切都是注定的宿命。同時呢,也就無怪乎韓國最能將復仇電影拍得教人發怵但又能觸發悲憐感,如朴贊郁復仇三部曲《我要復仇》、《原罪犯》、《親切的金子》或金知雲的《看見魔鬼》,乃至於Netflix正夯韓劇《以吾之名》等等,更不用說邪教組織、信仰的旺盛之發達如《地獄公使》所呈現的瘋狂模樣。

而李書修的小說《你的4分33秒》,則從文學之路此一面向,重現南韓社群的恐怖內部擠壓,書中分為雙線敘事,一邊是描繪李起同的寂靜人生,包含如何邁向小說書寫、得獎卻又是如何成為文學世界邊緣者,在職場工作、原生家庭與婚姻生活中,他都殆無疑義地成為失敗之人;另一邊是假借重塑音樂定義的美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生命故事,特別是其名曲《4分33秒》(演奏者無須彈奏,而是現場所有觀眾、環境的聲音自成音樂),不斷檢視藝術的疆界。

凱吉對現代音樂的一大推進是加料鋼琴(特調鋼琴、預置鋼琴)的製作,極有意思的是,李書修在《你的4分33秒》裡,也對凱吉的人生不斷進行加料的動作,她不但替凱吉發明了妻子葛瑞絲,還增添了各種經歷──葛瑞絲此一虛構人物是名小說家,第一本書在全美只賣出15本,寫著天才在精神病院中死去,而庸才卻能夠得到救贖;第二本書她以約翰‧凱吉為角色,再加入一南韓小說家L,卻苦惱兩人如何能夠交會,種種凡此。

無論是凱吉、李起同、葛瑞絲,其實盡是李書修的分身,《你的4分33秒》即是她所施展的影分身之術,最後虛實交錯得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如此亦暗合凱吉所表述的:藝術和生活的界限該抹平,因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更不用說,約翰‧凱吉認為音樂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又抵達絕望的過程,這樣的精神也完全體現在《你的4分33秒》,李書修確實是在這本書裡還原了爆裂而無聲的文學現場。

另外,小說結構也在模擬隨機性,《你的4分33秒》的篇章從0到9,但雙線故事在其中僅以「-」劃分,沒有章回名,也似乎沒有秩序,像是自由切換,而這當然也是對凱吉音樂以偶然、機遇即興創作特質的回應。

換句話說,《你的4分33秒》從形式到內在概念都是深深扣合著約翰‧凱吉的音樂精神。我想,李書修不僅僅是完成在寂靜中創作的體悟,更是完整地穿透小說中所言的「禪宗的核心是任何事情都沒有固定的模樣,也沒有固定的意義,所有事情都彼此連結,在那關係中位置和意義會改變。所有事物都是變動的。」如此一來,或也有可能在南韓嚴密結構的社會文化中獲得釋放的機遇。

這本小說最無比動人的仍是李書修對文學、藝術和人生的真誠思維:「請從現在開始想。不要試圖創作美好的音樂,而是試著創造更美好的人,那是真正的藝術。」、「小說家有很多時候必須放開自己變成其他人……小說家卻不能,必須演戲。……作家必須和自己的疏離,如果所有作品的主角都是作家本人,誰會繼續看那本書呢?」、「非常小的東西裡隱含非常大的事物,非常細微的東西裡隱含整個世界。從這樣的意義來看,旅行毫無意義。」、「為什麼藝術家無法從正常人身上得到靈感呢?……我覺得藝術家尋找繆斯、靈感之類的,是裝腔作勢。真正的藝術家不是應該從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出有意義的事情嗎?畢竟藝術並不是為了特別的人物才產生的,而是為了平凡人。」

誠如李書修寫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確答案。」並且安排李起同變為落選作品之父,開一家書店,讓從文學競賽中落敗的作品有公開展示的機會。是啊,來到當代,我們已不再需要追求偉大,反而是該追究普通,全心全意看見日常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美麗──為了普通人而生的文學、藝術,那是多麼明亮的觀點。於是,《你的4分33秒》也就足以從絕望中掙脫開來,變換為對失敗者的祝福與希望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