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出版有戲,讀字有聲──很有戲讀劇沙龍!

 


時間| 2023.04.11 20:00 - 2023.06.20 20:00
地點| 師大白鹿洞

☞2023春季檔 3/28(二) 12:00,準時啟售!

​由超展開策畫擔綱製作,結合獨立出版聯盟夥伴「逗點文創結社」與「一人出版社」旗下劇本出版品,演出陣容集結「甜耳朵讀劇社」專業配音員,與口碑好評的劇場演員們,共同以聲音還原紙面文本作為台詞的生命力,並搭配深度座談,展開三專題共九場的微型演出,開啟表演詮釋、劇作家、譯者、編輯等多方角度的碰撞與對話。

清明連假後到端午連假前,每週二晚間20:00,相約「師大白鹿洞」,一起很有戲!

​【售票平台】口袋售票 TikiPoki https://reurl.cc/4QN13K
【票  價】單張520元,每場至多30席。
☞有戲相約折起來!同場次購票兩張95折/三張9折!
☞行家鑑賞四五六!任選4、5、6月各一場次,享套票優惠三張9折!
【演出地點】師大白鹿洞
【演出時間】2023年4月11日~6月20日,每週二 20:00-21:30。5/2、5/30休演。
【演出長度】50分鐘讀劇+40分鐘座談
【主辦單位】超展開策畫、逗點文創結社、一人出版社
【協辦單位】師大白鹿洞、甜耳朵讀劇社
【製 ​ 作 ​ 人】柏雅婷
【視覺設計】陳昭淵 / Chao-Yuan Chen
【合作夥伴】躍演VMTheatre Company 、SML樂劇創製、NTT+×中國信託—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
【特別感謝】南方家園出版社podcast《 南方家園小客廳》、《勸世三姊妹》、音樂劇《熱帶天使》Tropical Angels、音樂劇《手》、獨立出版聯盟

【演出內容】
※部分場次與談人及客座演員,日後將於主辦單位社群頁面公告
※部分選讀內容將視實際演出安排略有調整

四月主題【#我是誰我在哪】

4/11 《直到夜色溫柔》簡莉穎、《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
演出:宋昱璁、穆宣名、石家宇/與談:簡莉穎

​4/18 《越級申訴》太宰治、《黑貓》愛倫坡、《告密的心》愛倫坡
演出:陳敬萱、郭霖、穆宣名/與談:劉芷妤

​4/25 《服妖之鑑》簡莉穎、《勸世三姊妹》詹傑
演出:郭霖、宋昱璁、張擎佳(特別演出)/與談:張擎佳

五月主題【#C位契訶夫】

5/09 《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簡莉穎
演出:陳敬萱、石家宇、林沛笭

​5/16 《凡尼亞舅舅》契訶夫、《熱帶天使》林孟寰
演出:郭霖、宋昱璁、李曼(特別演出)/與談:林孟寰

​5/23 《櫻桃園》契訶夫
演出:陳敬萱、郭霖、柯辰穎/與談:游孟儒

六月主題【#荒謬與中二】

6/06 《第八日》簡莉穎、《春眠》簡莉穎
演出:石家宇、穆宣名、林沛笭

​6/13 《櫻桃園》契訶夫、〈新哈姆雷特〉太宰治
演出:陳敬萱、宋昱璁、柯辰穎/與談:沈默

​6/20 《新社員》簡莉穎、〈跑吧,美洛斯〉太宰治、《手》楊宣哲
演出:郭霖、穆宣名、楊宣哲(特別演出)/與談:楊宣哲

​※音樂劇《手》為「2022-2023 NTT+×中國信託—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獲選作品,由台中國家歌劇院委託創作。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新版作者序──永恆的邊境(國)狀態

托努歐內伯魯

梁家瑜/譯

  在一九八零年代早期,當我在愛沙尼亞小小的大學城塔圖(Tartu)唸生物學的時候,有個朋友問我為什麼只寫詩,不寫小說。是的,我當時已在某些地方發表了幾首詩,而且確實,我那時已經做了決定:我的未來在寫作,而不在科學研究。做個動植物學家一直是我兒時的夢想,但此時已然不同。我自己的天性似乎提出了比植物、動物和生態系統中的未解之謎更迫切的問題。此外,文字的世界向來吸引著我。單純的文字,以某種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首詩或是一篇散文,對我產生的影響無可比擬。但我對朋友的問題沒有答案。我知道他的意思。小說比一首簡單的詩更龐大,更像是真正的文學。我們全都、或者幾乎都會寫某種詩。詩沒那麼複雜。但我們當中沒有人寫過可稱作小說的作品。我自己也沒有。事實上,我甚至連寫小說是什麼意思都沒概念。我讀過很多小說,有幾本很欣賞,但閱讀並不會直接教你怎麼寫,怎麼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屬於你的世界。

  我們坐在我的學生公寓裡──還是該怎麼稱呼它?那是間殘破的房間,位在一棟離河不遠的腐朽百歲老木屋裡。那時,冬天依舊嚴寒,壁爐中的柴火只能緩解片刻。但那些是充滿喜悅的片刻。當時我認為我的房間幾近完美:它是屬於我的。那裡我已經有自己的打字機,南斯拉夫製,很難得手(打字機,就算沒被禁止,在當時也還被視為有害公共秩序),我的錄放音機,我的書,還有一整盒黑膠唱片,大多是古典樂,但也有愛迪‧琵雅芙(Édith Piaf)。當我的朋友提出那個不知打哪來的問題時,正唱著歌的就是琵雅芙。我們喝著匈牙利產的葡萄酒,或許還點著一盞蠟燭,又或許當時寒冬已過,春天已到,而窗戶正開著。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或許在葡萄酒的幫助下,突然靈機一動,我說:「小說,我要在巴黎寫。」我的朋友笑了(我想),彷彿我說的是笑話,而不是認真的回答。沒有人從蘇維埃愛沙尼亞去巴黎的──我的意思是,沒有任何我們認識並認為是正常、體面的人這麼做過。身為作家,你得對黨和蘇維埃意識形態折腰,並做出過於沈重的讓步才有可能──當然,對我們而言,這不可接受。我們沒有人出過國。我的巴黎,是個近乎只存在於書本中的地方,而那些書多半是許久之前寫成的。然而,就算我的回答是以有點諷刺的方式迴避問題,但在內心深處,我卻是認真的。在心底,我確信(就算這個想法如此荒謬)我終將前往巴黎,置身其中,更自由,更自在,比在自己出生的國家更敢於做自己。嗯,我同意,那是個相當天真、相當浪漫,也相當老套的夢想。而我對朋友的承諾也不是認真的。我早忘了。

  同時,一切都變了。突然間我們被允許去巴黎了,想去幾次就去──我們貧窮的東歐褲袋裡有或沒有錢都可以去。順帶一提,我們那時才剛得知一件事:我們是個特別的「種族」,不同於真正的歐洲人。

  我自己也經歷了不少變化,發表了幾本輕薄的詩集,翻譯了幾本法文小說(我在學校從沒學過這個語言),同時生活在一個再次獨立(且極度貧窮)的國家,而且已經去過了巴黎,甚至還去了兩次。但我卻還沒寫出一本小說。確切地說:我寫過。我在當時生活的小島上寫過,但完成之時,我明白那部作品什麼都不是。我把它扔進壁爐裡燒了。在九零年代早期,在那座小島上,那部作品還只是草稿(儘管是打字機打的),只是一疊紙──一本小說。我不確定會不會再試一次。周遭充滿了太多新的機會。過去的夢想,在失能的社會中作的夢已然不再重要。有些人去搞錢了。有些人去搞政治。有些人出國之後再也沒回來。文學似乎不再是這一切的中心。但對我而言,文學依然是中心。而就算我現在已經知道真實的巴黎不是夢想中的那個地方,讀著舊的(甚或是新的)小說,它還是強烈地吸引著我。那裡一定有些什麼!然後,出乎意料地,我拿到一筆補助,來自法國政府(愛沙尼亞政府那時還太窮,沒法給作家任何補助),是一個翻譯計畫補助。

  因此,在一九九三年早春,我又到了巴黎,口袋了有了點錢,還有屬於自己的房間!而腦袋裡卻沒有要寫本小說的想法。比起寫作,我更想體驗這種新的自由,這個新的生活,以及這個我渴望發掘、建構、創造的新自我。但我那時不知道,對我而言,生活與寫作如此緊密相連。

  而在那兒,在巴黎,我遇見了某人,一個完美的陌生人,一個對我的出身、我的歷史、我的過去一無所知的人。我開始寫信給他,用法文(他不是法國人),但在幾封信之後,我明白到信開始變得冗長,開始變成某種不同的東西。我不再寫信給他。相反地,我找到了一個被創造出來的聲音(但依然是我的聲音),它開始訴說、告解、寫作──對著一個虛構的收件人。不知不覺我開始寫一個故事,一本小說。就這樣,這事依舊在巴黎發生了。有時候,透過愚蠢或是搞笑的話語,我們說出了真相。

  如今,那些時光似乎如此遙遠,已然彷如「歷史」!在小說裡,敘事者有台電話,掛在他房間的牆上,只有他在家的時候才能夠聯繫到他。離開家在當時意味著離開一切連結。那是另一種自由,如今幾不可得:出門並消失在大城市的人類叢林裡,口袋裡沒有電話。沒有人知道你在哪。沒有人知道你是誰。

  在那些年,九零年代早期,那短短一段時期間,歷史似乎失去了其恐怖的力量,而自由似乎是場沒有邊境、永無止盡的冒險,可不是嗎?我們相信過去徹底過去了,被我們拋在身後。但沒有,它回來了。事實上,《邊境國》的敘事者並不確定他召喚的這個「不可想像」的過去真的離開了。他最深的恐懼是,這個過去就在某個路口轉角等著他,帶著它全部的殘忍與荒謬。不知為何,現在這發生了。東歐,先前似乎已融入這個巨大的現代世界,再度成了地圖上的一道紅線。紅意味著:血。紅意味著:可能的危險。紅(在此)意味著:我們不知道。再次,當下令人害怕,未來一片朦朧。我們又回到了邊境國裡。在某種意義上。當然,這並不是「回到」。當我在一九八三年承諾要在巴黎寫我的第一本小說時,我或許無意識嗅到了將來臨的巨大改變──那些巨大改變並不只是更自由的國度、更自由的人、與更快樂的世界。它們也帶領我們進入了更混亂的世界。在《邊境國》裡我親歷一個轉折點,既是個人也是歷史的轉折點:我身處其中。而我們是否正將來到另一個轉折點?或許比我更年輕得多的作家能嗅到,並表達出來。我只能說,我的感受出乎意料地沒有多少改變:人類的生命總感覺就是個完美的邊境國。一種永恆的跨越,朝著漫無目的的明日而去,口袋裡甚至沒有一台iPhone

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邊境國(30周年經典版)

 


波羅的海議院(Baltic Assembly)年度文學首獎
愛沙尼亞獨立以來外譯成最多國語言的文學代表作
問世三十週年經典紀念版
特別收錄作者專為中文新版撰寫之序言

人類的生命總感覺就是個完美的邊境國。一種永恆的跨越,朝著漫無目的的明日而去。

無名敘事者從曾在共產鐵幕籠罩下的東歐來到自由富裕的西歐,經歷種種衝擊與事變,陷入了回憶、想像與現實的模糊交界,開始寫信給一個不知是否存在的收信人,無休無止地傾訴、告解。敘事者告解說自己殺了戀人,一名享有高社經地位的法國教授,隨後揚長而去,逃脫法外,不知所終……至少留下的信中是這麼說的。

邊境國(border states)指的是位於西歐與俄羅斯之間,包含愛沙尼亞的一系列國家。這些國家曾是蘇維埃的一部分,也成為歐洲防堵蘇聯共產政權擴張、深入到他們內部,乃至跨越他們的「邊境」。而人所劃定的邊境是無形的,是故邊境國也似乎並不真的存在,為他人無視。蘇聯解體後,夾處在東西之間的邊境國,開始尋找自己的認同,面對自己在夢想的新世界中的不存在狀態。

托努‧歐內伯魯作為愛沙尼亞脫離鐵幕後第一代也是最受矚目的作家,本書是作者對愛沙尼亞獨立、開放邊境、加入歐盟後,愛沙尼亞人面對的身分認同與溝通問題的深刻反省。對照同樣夾處強權邊緣的台灣,本書具有特殊的──從他人眼光重審自身的意義。

而三十年過去,歷史輪迴重演,強權再次威逼,不管在歐洲或亞洲,邊境國依舊在存在與認同中掙扎。

我們相信過去徹底過去了,被我們拋在身後。但沒有,它回來了。
東歐,先前似乎已融入這個巨大的現代世界,再度成了地圖上的一道紅線。
再次,當下令人害怕,未來一片朦朧。我們又回到了邊境國裡。

作者簡介

托努‧歐內伯魯(Tõnu Õnnepalu)

1962年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托努‧歐內伯魯在蘇聯體制下經歷過整個青少年乃至青年時期,1985年結束在塔圖大學(Tartu Ülikool)生物學方面的學習後,便投身寫作。除了創作與翻譯外,還當過自由記者、文學雜誌《Vikerkaar》的編輯、以及巴黎愛沙尼亞文化中心負責人。2006年,愛沙尼亞文學中心(Eesti Kirjanduse Teabekeskus)將歐內伯魯選為愛沙尼亞共和國獨立以來最優秀的作家。

他的作品圍繞著孤獨、性、社會生活、宗教自由、權力與背叛等人性主題,並在文字風格上展現出獨樹一格的國際性-──試圖讓自己的文字通過翻譯後仍易於理解,並且不執著於傳統所謂的「愛沙尼亞文學傳統」而自限於只有愛國人能瞭了解的主題;加上他週周遊列國的生活方式,讓他經常被稱為是「全歐作家」。

著有《邊境國》(Piiririik, 1993)、《價格》(Hind, 1995)、《公主》(Printsess, 1997)、《練習》(Harjutused, 2002)、《廣播》(Raadio, 2002)、《法蘭德斯日記》(Flandria päevik, 2008)、《樂園》(Paradiis, 2009)、《春天和夏天和》(Kevad ja suvi ja, 2009)。

譯者簡介

梁家瑜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候選人,英法文譯者,音樂依賴症患者。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自由副刊.愛讀書】 《風格練習》

2022.10.03《自由時報》

文/141

《風格練習》是對故事的反叛。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1903-1976)抓取一則乏味隨機的生活瑣事做為骨幹,變化九十九種表達,讓人想起,貝多芬曾將音樂出版商的一首平庸舞曲,點石成金,寫出堪稱鋼琴音樂巔峰的《迪亞貝利變奏曲》。若風格與故事在文學作品裡,始終保持某種聯合又較勁的關係,刻意選擇「不是對手」的組合,注定讓均勻平衡的競賽頓時化為鬧劇。若比賽勝負率先揭曉,時間繼續走下去,觀眾的眼睛(與閱讀的期待)該擺到哪裡?《風格練習》是文采與創意如何優雅、笨拙,如何輕而易舉、大費周章,「解決」題材的全紀錄。但,越過某個界線後,局面逆轉了。當故事被風格一次次痛宰,卻一次次起死回生,重振旗鼓――我們突然備受感動,對這相貌普通的臉產生親切感,期望他老實地做出不出預期的動作,甚至,反過來對那花拳繡腿、自鳴得意的冠軍怒目相視呢!《風格練習》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多種語言的譯本,更在戲劇、插畫、漫畫、音樂、廣告與寫作教學的領域,持續擴大它的影響力。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風格練習2.0 Exercices de style (2022新版)

一段情節的九十九種變體,書寫風格的無盡練習

一本顛覆文學概念、窮盡作者創意
挑戰譯者極限、召喚讀者參與的奇書

雷蒙‧格諾輕鬆有趣的經典之作
周丹穎難以想像的翻譯工程
小子生氣蓬勃的設計編排

見證文學本是一場多人同樂的遊戲
就等你拿起書一同加入

 文體模仿、迷因產生,數位時代目不暇給的創意挪借、複製、改編、插寫、改寫,在網路誕生之前,光以油墨印刷的紙張玩得起來嗎?就讓雷蒙‧格諾出版七十多年仍令人拍案叫絕的《風格練習》來示範一下!

 《風格練習》以九十九種不同的方式書寫同一個主題,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如同一段主題旋律的變奏,九十九則練習極盡創意想像之能事,連續閱讀下來將可能在讀者身上觸發前所未覺的靈感,釋放蠢蠢欲動的創作慾。也因此這不僅僅是一部「作者的作品」,更是一部「讀者的作品」:在所有愛好者心領神會的閱讀,進而加入練習的過程中,這部作品不但跨界衍生出插畫、漫畫、音樂、廣告、舞台劇等不同形式的練習,同時也成為了法語修辭及創意寫作的範本教材,更彷彿預見了網路時代生機蓬勃的書寫方式,多年來不斷被賦予新生命,堪稱歷久彌新的跨世紀文學經典。

 格諾戲擬既存的修辭法、文體、文學風格以及各種行話、術語,又在烏力波式的「限制」實驗以外,藉由口語表達和一語雙關,設下重重文字遊戲關卡,讓《風格練習》「不可譯」的名聲不脛而走,也因此如何跨越語言及文化差異傳達原始文本的樂趣和遊戲性,為譯者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挑戰與試煉。作家周丹穎遊走在翻譯、改編和再創作的邊界,絞盡腦汁,終為華文世界帶來首部中文譯本。本書編輯上也秉持跨界練習的理念,邀請設計師小子自由發揮,在視覺上呼應練習精神,期望中文讀者在掩卷時也能一同驚呼:

寫作還是滿讓人愉快的嘛!

 

作者簡介

 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1903年 2月21日生於勒阿弗爾,1976年10月25日卒於巴黎,法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烏力波 (Oulipo) 潛在文學工坊創始人之一。

 格諾早期曾加入超現實主義團體,1929年與布列東分道揚鑣後,開始將哲學思辨和文字遊戲,融入帶有自傳性色彩的創作中。他於193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絆腳草》(Le Chiendent),深受一群藝文界朋友的讚賞,因而獲頒第一屆雙叟文學獎。螺旋狀的精密敘事結構,意料之外的偶遇和謎團,樹立了他難以歸類的作品特色之一。同一時期,格諾醉心研究被遺忘的「文學狂人」,將百科全書式的研究成果,寫進小說《利蒙的孩子們》(Les Enfants du limon),不無向福樓拜遺作《布瓦爾和佩庫歇》(Bouvard et Pécuchet)致敬之意 。1936至1938年間,格諾在每日專欄《您了解巴黎嗎?》(Connaissez-vous Paris ?)中,另以自問自答的短小篇幅,細數巴黎不為人知的掌故,展現出他好奇窮究的雜學家面貌。

 1938年,格諾以審書人和英文譯者的身分進入伽利瑪出版社工作,後成為審稿委員之一。1950年代,格諾除擔任《七星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 de la Pléiade) 主編以外,另加入了「啪嗒學院」(Collège de Pataphysique),同時也獲選為龔固爾文學獎評委。

 1947年出版的《風格練習》,靈感乃是在一場與好友米歇爾·萊里斯 (Michel Leiris) 同行的演奏會上,受巴赫《賦格的藝術》啟發;此作問世後引發了各種跨界效應,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多種語言的譯本。1959年出版的《地鐵裡的莎西》(Zazie dans le métro),亦獲得廣大迴響,隔年由路易·馬盧(Louis Malle)改編為同名電影。1961年的《一百兆首詩》(Cent mille milliards de poèmes) ,為烏力波創始之作:十首格律相同的十四行詩,裁剪成長條,可任讀者隨機翻閱、組合成一百兆首不同的詩作,富含遊戲精神。

 格諾對不同科學及人文領域的知識涉獵極廣,其作品在重塑書寫規則和語言實驗之間別具一格,亦莊亦諧,呈現獨特且多重的樣貌。

譯者簡介

周丹穎,生於台北,現兩棲於巴黎與波爾多。

著有《雙城喜劇》、《前夏之象》等小說作品。

目前為波爾多蒙田大學副教授。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書評‧新詩】事物有心,人生無題

2022.06.18《聯合報》

文/李長青

展讀《文學裡沒有神》,很難不注意到全書的「無碼」。年過四十的沈眠已經傾向認定文學裡沒有神,竟也同時除去了詩集裡全部的頁碼,創意昭然。


詩集裡的60首詩即是一個「整體的」結構──讀者可從目錄看出:每12首詩成一系列,全書共五個系列。


這五個系列分別是:一、天干地支的地支名,12首,從子丑寅卯寫到申酉戌亥。二、12生肖。三、日本的12個月名,例如睦月、如月、彌生、文月、霜月、師走等。四、佛教理論中的12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五、紫微斗數的「輔星」14種──左輔星、右弼星、文昌星、文曲星、祿存星、天馬星、擎羊星、陀羅星、火星、鈴星、天魁星、天鉞星、地空星、地劫星,沈眠略去了祿存與天馬,以餘為詩題。


儘管如此,《文學裡沒有神》卻可視為一本無題的詩集。沈眠原本希望「去除詩題後,方能更純粹地凝視詩作本質」,因此60首詩皆無題,唯後「試圖找到一種若即若離若有似無的相干,重組題目與內容的關係」(後記),才因而有了上述五個系列的「五種編碼系統」。


若即若離,若有似無,便也是閱讀《文學裡沒有神》的方法之一;換句話說,題目與內容之間,常無絕對關係,或僅點到為止。


當中比較例外的是12生肖諸作。此系列存在於《文學裡沒有神》,自有一種殊途印證的況味;例如〈虎〉裡至少漩引出四個層次的伏流:虎自身、山或故事裡之虎影、人心裡的野性、意念如虎。


〈兔〉則以白兔變調/變種而為灰狼,非但顏色更替,物種更徹頭徹尾變換/改造,精心/驚心演繹了一場女性對男性的愛情復仇。〈龍〉是傑作,詩短意長,「現代已死/他自成一個鄉野」,滄桑與神祕兼有,「沒有故事/值得跑出去」,卻也按捺著幾分文化上的自珍與自信。


〈蛇〉刻意每段末示以逗點,暗示了遊走狀態之連綿未完;〈猴〉講述生殖的使命,由母生女,帶出生命的意義,「奔跑在紅褐色的故事」一句,最是動人;〈雞〉詩中則藉由朝夕的日常,指出了「命運的無所不能」,頗能以小喻大。


除了12生肖,集裡也有多首致意詩人之作,可讀出沈眠心儀的寫作者。此外,《文學裡沒有神》的情色與性愛表現,亦十分搶眼,此類詩作集中於以日本的12個月為名的系列,詩中參差了櫻桃、水蜜桃、西瓜、番茄、葡萄、蘋果與蜂蜜等,想像力超拔,畫面感強烈。


事物有其心,或形時顯,端視觀者釋情以何;人生無題時常,只要身在其中。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閱讀‧世界】裂而無聲的文學現場

 2022.01.29《聯合報》

文/沈默



韓國是一個森嚴的分級世界,這一點從韓國電影、韓劇乃至於藝人位階(演員、偶像、諧星)層層區隔,就能清楚看見,無論是展現群體壓迫、高自殺率的《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探討社會階層《寄生上流》,抑或生死存亡癲狂人性的《魷魚遊戲》,那種不得翻身感簡直讓人絕望,彷彿南韓人過的是無間生活,一切都是注定的宿命。同時呢,也就無怪乎韓國最能將復仇電影拍得教人發怵但又能觸發悲憐感,如朴贊郁復仇三部曲《我要復仇》、《原罪犯》、《親切的金子》或金知雲的《看見魔鬼》,乃至於Netflix正夯韓劇《以吾之名》等等,更不用說邪教組織、信仰的旺盛之發達如《地獄公使》所呈現的瘋狂模樣。

而李書修的小說《你的4分33秒》,則從文學之路此一面向,重現南韓社群的恐怖內部擠壓,書中分為雙線敘事,一邊是描繪李起同的寂靜人生,包含如何邁向小說書寫、得獎卻又是如何成為文學世界邊緣者,在職場工作、原生家庭與婚姻生活中,他都殆無疑義地成為失敗之人;另一邊是假借重塑音樂定義的美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生命故事,特別是其名曲《4分33秒》(演奏者無須彈奏,而是現場所有觀眾、環境的聲音自成音樂),不斷檢視藝術的疆界。

凱吉對現代音樂的一大推進是加料鋼琴(特調鋼琴、預置鋼琴)的製作,極有意思的是,李書修在《你的4分33秒》裡,也對凱吉的人生不斷進行加料的動作,她不但替凱吉發明了妻子葛瑞絲,還增添了各種經歷──葛瑞絲此一虛構人物是名小說家,第一本書在全美只賣出15本,寫著天才在精神病院中死去,而庸才卻能夠得到救贖;第二本書她以約翰‧凱吉為角色,再加入一南韓小說家L,卻苦惱兩人如何能夠交會,種種凡此。

無論是凱吉、李起同、葛瑞絲,其實盡是李書修的分身,《你的4分33秒》即是她所施展的影分身之術,最後虛實交錯得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如此亦暗合凱吉所表述的:藝術和生活的界限該抹平,因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更不用說,約翰‧凱吉認為音樂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又抵達絕望的過程,這樣的精神也完全體現在《你的4分33秒》,李書修確實是在這本書裡還原了爆裂而無聲的文學現場。

另外,小說結構也在模擬隨機性,《你的4分33秒》的篇章從0到9,但雙線故事在其中僅以「-」劃分,沒有章回名,也似乎沒有秩序,像是自由切換,而這當然也是對凱吉音樂以偶然、機遇即興創作特質的回應。

換句話說,《你的4分33秒》從形式到內在概念都是深深扣合著約翰‧凱吉的音樂精神。我想,李書修不僅僅是完成在寂靜中創作的體悟,更是完整地穿透小說中所言的「禪宗的核心是任何事情都沒有固定的模樣,也沒有固定的意義,所有事情都彼此連結,在那關係中位置和意義會改變。所有事物都是變動的。」如此一來,或也有可能在南韓嚴密結構的社會文化中獲得釋放的機遇。

這本小說最無比動人的仍是李書修對文學、藝術和人生的真誠思維:「請從現在開始想。不要試圖創作美好的音樂,而是試著創造更美好的人,那是真正的藝術。」、「小說家有很多時候必須放開自己變成其他人……小說家卻不能,必須演戲。……作家必須和自己的疏離,如果所有作品的主角都是作家本人,誰會繼續看那本書呢?」、「非常小的東西裡隱含非常大的事物,非常細微的東西裡隱含整個世界。從這樣的意義來看,旅行毫無意義。」、「為什麼藝術家無法從正常人身上得到靈感呢?……我覺得藝術家尋找繆斯、靈感之類的,是裝腔作勢。真正的藝術家不是應該從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出有意義的事情嗎?畢竟藝術並不是為了特別的人物才產生的,而是為了平凡人。」

誠如李書修寫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確答案。」並且安排李起同變為落選作品之父,開一家書店,讓從文學競賽中落敗的作品有公開展示的機會。是啊,來到當代,我們已不再需要追求偉大,反而是該追究普通,全心全意看見日常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美麗──為了普通人而生的文學、藝術,那是多麼明亮的觀點。於是,《你的4分33秒》也就足以從絕望中掙脫開來,變換為對失敗者的祝福與希望之書。